梅雨下不停,身體好像快要發(fā)霉了,想要排除體內“大濕兇”,該怎么做才有效?民間傳說:“吃生姜或喝姜湯,有助排濕”,中醫(yī)表示,生姜主治風寒感冒、
胃寒嘔吐癥,本身體質如果不適合吃姜,食用過量的姜,或喝了過量的姜湯后,可能排濕不成,反而弄巧成拙。
人體體內濕氣之所以會形成,可分為內因性及外因性。內因性造成體內濕氣重的原因為經絡不通、氣血虛,多是常吃生冷食物、冰品、油膩、糕點、精致加工食品而導致的。而外因性造成體內濕氣重的原因,主要為陽氣不足,像是平時常吹冷氣,或長久待在陰冷潮濕的地下室、長時間情緒低落、無運動習慣等,都會使陽氣不足,形成體內濕氣過重,影響健康問題。
濕氣會積存在人體的什么部位?如何知道自己濕氣太重?中醫(yī)曾雴瑜表示,普通濕氣重則
舌苔又厚又膩,而當體內的濕邪轉化為更重濁的痰濕,這些人會常覺得口中有痰,一直想清喉嚨。痰濕積聚體內時形成痰濕體質,也容易造成肥胖。女性若體內濕氣重,則容易產生像是白帶多等婦科問題。
診斷體內濕氣中醫(yī)有舌診與把脈象
此外,體內濕氣重,不一定每個癥狀會都出現,一般出現上述2~3種癥狀,就有可能是濕氣過重問題。中醫(yī)會結合舌診與脈象診斷體內濕氣,濕重時舌苔表現多數會較厚,依濕氣程度的不同,舌苔的厚度也會有所不同。
以下3個部位如果有過量的濕氣,將有礙健康,包括:
1.濕在四肢、關節(jié):
四肢沉重,關節(jié)寒濕容易腫脹、疼痛,處在潮濕環(huán)境時會更加不舒服,因此有些人的關節(jié)像氣象臺一樣,下雨天會特別疼痛不適。
2.濕在腸胃:
腸胃容易悶脹、比較沒有食欲,大便稀糊或比較黏膩,容易黏在馬桶上沖不掉,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腹瀉的癥狀。
3.濕在皮膚:
當濕氣困滯于皮膚,皮膚容易浮腫或誘發(fā)皮膚疾病,如許多人夏天容易出現濕疹、汗
皰疹等皮膚問題。
吃姜真的有助排除體內濕氣嗎?中醫(yī)醫(yī)生曾雴瑜表示,生姜味辛、性溫,歸脾、肺、胃經。具發(fā)汗解表功效,主治風寒感冒;另能溫肺止咳及溫中止嘔,善于治療水濕停中。能溫中止嘔,化水濕痰飲。
生姜味辛、性溫,歸脾、肺、胃經。具發(fā)汗解表功效,主治風寒感冒。
但不適合吃姜的人或正常情況下飲用過量的姜湯后,會出現咽喉腫痛、口干
口苦、聲音沙啞、便秘、口臭等化燥內熱、俗稱“上火”癥狀。一旦出現這些癥狀,應該立即停止服用。
如果體質不適合吃姜,網絡也有建議飲用“荷葉茶”排除濕氣,曾雴瑜醫(yī)生表示,以中醫(yī)觀點而論,荷葉味苦、辛、微澀、性涼,歸心、肝、脾經,具有消暑利濕、健脾升陽、清熱解暑等功效。主治暑熱煩渴、頭痛眩暈、暑濕及脾虛泄瀉、水腫、食少腹脹、白帶、脫肛等癥候。單用此藥祛濕效果較為不彰,建議搭配其他相關的健脾去濕藥為佳。
排除濕氣食譜:建議喝“紅豆薏仁粥”,以下為自制的方法:
【紅豆薏仁粥】
材料:紅豆30g、薏仁30g、茯苓30g、山藥30g、蓮子15g、梗米60g
作法:所有材料洗凈置于鍋中,加水靜置一晚后,煮成粥即可食用。
紅豆:味甘、酸、平、無毒,有化濕補脾之功效,即使對脾胃虛弱的人亦合適,可利尿消腫、補血潤膚。
薏仁: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侗静菥V目》即記載:“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去濕”。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養(yǎng)心安神,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有標本兼顧之效,又可用為補脾肺,治氣虛之輔佐藥。
山藥:是一味平補強化脾胃之品。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皆可食用。
蓮子:清心醒脾、補中養(yǎng)神、健脾開胃、止瀉固精和益腎止帶之效。
最后提醒大家,欲去濕氣,首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適度運動、保持愉快心情。勿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也不要過食生冷、油炸、燒烤、重咸與辛辣等重口味食物,若遇梅雨季節(jié)可備除濕機,保持適中的相對濕度,即可不讓“大濕”有機可乘,也讓“大濕兇”遠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