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分內外,成因各不同
濕邪因其臨床表現(xiàn)各異,故有內外濕之分。
所謂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涉水冒雨、居住潮濕等所致,例如長夏時節(jié)(脾主長夏),空氣悶熱,氣候潮濕,氣溫仍較高,故濕氣較重,人易受其侵襲而發(fā)病,此為外濕。
內濕,則是人體自身所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和脾腎相關,但與脾臟關系更為密切。脾居于中焦,屬土,有運化水液之功,即對水液具有吸收、轉輸和布散的作用;正常情況下,脾通過其運化功能,可將人體所需之津液輸布周身,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對于人體各臟器代謝或利用后的水液,又可通過其運化作用轉輸至腎、肺等臟器,以汗、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若脾運化功能失司,代謝產生之水液不能及時排出體外,易停留于體內,聚而成濕。臨床可見,若平素過食膏粱厚味、吸煙嗜酒等易致濕熱之邪困阻中焦,致使脾胃呆滯,失于運化,而見因濕熱中阻所致之胸脘痞悶、口苦、口中黏膩不爽、食欲不振、舌苔黃膩等表現(xiàn);若久病體虛、后天失養(yǎng)可致脾氣虛弱,失于運化,水濕內停,而見泄瀉、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甚則雙下肢浮腫、舌淡胖苔白膩等。故脾臟和水濕關系密切,既運濕,又易生濕,更喜燥而惡濕。
那么內濕和外濕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兩者可相互影響,外濕發(fā)病,必傷及脾,導致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而內濕困于脾,日久損及脾陽,導致脾虛失于運化,更易受外濕侵襲。臨床上很多疾病可見此種表現(xiàn),例如藿香正氣散所治的表寒內濕之暑濕感冒,既有內濕的存在,又有因內濕所引動的頭身困重、肢節(jié)酸楚等外濕表現(xiàn)。
濕邪致病特點有哪些?
濕邪治病有五點
無論是內濕亦或是外濕,均有相同的致病特點:
濕阻氣機
中醫(yī)認為氣是生命的本源,是物質基礎;其運動(升降出入)又稱為氣機,推動著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故而多種病理產物的產生和氣的運動關系密切。如氣可推動血行,“氣為血之帥”;氣亦可推動津液之運行,完成人體的水液代謝;若氣機運行不利,或停滯、或運行緩慢,可導致有形實邪的產生,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濕邪即有這種特性,當其停留于某處,即可阻滯氣機的運行,而使體氣機運行紊亂,氣血運行不暢,各臟腑功能失調。
舉例而言,人體內有幾大氣機升降系統(tǒng),如龍虎回環(huán)(即肝升肺降,肝生于左,其氣以升發(fā)條達為順;肺藏于右,其氣肅降——若氣機失暢,可見情志抑郁不舒、脅痛、咳嗽、咯痰等表現(xiàn))、脾升胃降(這個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脾胃居于中焦,兩者升降相因則臟腑功能正常,反之可見惡心、嘔吐、泄瀉……)等,故中醫(yī)治病必求其根,對于氣機升降失司這類病癥,通過調整一方之氣機,則另一方之運行自然恢復;或是兩方皆兼顧,則病可漸復。
話說回來,由于濕邪具有阻滯氣機的特性,且其最易困阻脾胃,故可致脾胃納運失司,升降失常,臨床上見不思飲食,腹脹,胃脘部滿悶不適,泄瀉,惡心、嘔吐等表現(xiàn)。
濕易傷陽
中醫(yī)內根據(jù)疾病性質不同,有陰陽虛實之分,以陰陽來規(guī)定疾病之寒熱屬性,故濕為陰邪,陰盛則陽氣受累,故濕易傷陽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治療痰飲病的原則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濕、水、飲本屬一類,皆為體內水液代謝失調所形成之病理產物,僅因其形態(tài)、病理特點、停聚之位置不用而各自得名,故治療方法略有相似之處。但由張仲景的治療原則來看,所謂溫藥,即以扶助陽氣、溫陽化飲之功祛除病理產物,可見濕邪屬性。故臨床上濕邪傷陽而致陽氣受損可見:身體困重,畏寒肢冷,四肢不溫,不思飲食,泄瀉、肢體浮腫……
濕性重濁
所謂重濁,即沉重、穢濁之意。我們分開來看:沉重,即濕邪致病可見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表現(xiàn),因濕邪困阻位置之不同,人體從上至下可依次體現(xiàn)為,頭重如裹(比如說阿拉伯民族服飾,頭上纏的那種包頭巾)、腰重如帶五千錢(古代的錢幣,用一根繩子從中間的孔串起來,置于腰間,主要形容腰身困重之感)——可見張仲景他老人家還是比喻還是很恰當?shù)?;濁、穢濁之意,主要是指人體排泄物、分泌物等穢濁不清,亦因濕邪侵犯之部位不同,表現(xiàn)各異,例如濕滯大腸,可見大便質稀、下痢黏液膿血;濕氣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帶下病……[1]
濕性黏滯
黏膩停滯之意,指的是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粘稠、澀滯,且病程長,纏綿難愈。首先癥狀上,臨床常見,例如大便黏膩不爽,一些病人反應大便排不干凈,如廁后不好沖掉;小便不利,尿頻,排不凈等;病程上多指其纏綿難愈,濕邪為病,膠著不化,就像牛皮糖一樣黏上你,一時半會是無法速愈。
濕性趨下
根據(jù)濕邪的的物質屬性,其類于水,我們講“水往低處流”,所以濕邪致病方向有一個趨下的特點,容易侵及人體下部。比如一些水腫,多以下肢多見;濕邪下注可見泄瀉、小便渾濁、帶下病等……但濕邪又有一定的彌漫之性,所以說其致病上下內外、無處不到,并非僅局限于下部。
濕邪臨床表現(xiàn)有哪些?
說了這么多,您肯定有疑問了——“那我怎么知道自己體內有濕呢?”接下來就跟您聊聊濕邪的臨床表現(xiàn),諸位朋友們可各自做個對照,判斷自己體內有無濕邪。
有關其臨床表現(xiàn),仍有內外濕之分。
外濕
作為一種外感邪氣,因其侵及人體病位深淺之不同,臨床表現(xiàn)各有差異。俟其首犯,多見于肌表,以表證為多見,如惡寒、發(fā)熱、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繼而入里,流于關節(jié),見于關節(jié)重痛、屈伸不利,例如中醫(yī)講痹癥,類于今日之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即風、寒、濕三者侵及人體肌表、經絡,克于關節(jié)、肌肉、筋骨等所致之疾病。
內濕
我們前面提到,內濕和脾關系密切,故表現(xiàn)以消化系統(tǒng)為多見,因濕困于脾,致脾失升清,脾胃氣機升降失司,繼而見口中黏膩不爽(濕濁上潮于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胃脘滿悶不舒(胃失和降);胸悶、腹脹(濕阻氣滯);頭身困重、泄瀉、小便渾濁、帶下、水腫(濕濁下注)等。
另外,現(xiàn)在一些懂得養(yǎng)生保健的朋友們喜歡拔罐,若您拔罐后,罐體內有水氣、或罐印出現(xiàn)水泡等,則提示體內有濕氣;一些體型肥胖者,中醫(yī)認為,該類人群大多屬于痰濕之體,多見腹部脹滿、舌體胖大、平素易困倦、身重、好食肥甘厚味之品;體內有濕氣亦可見倦怠、乏力,臉上出油多、頭發(fā)易臟,女性朋友臉上“長痘痘”等。
濕邪和脾胃病的關系?
前面大致講了濕邪的一些相關概念,那么臨床上又是如何將其應用于脾胃病的診斷及治療中,下面我將通過幾個病為大家解讀下。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濕邪和脾胃病關系密切,但在臨床上,我們強調的是以辨病為主,應用病證結合的方法來治療疾病。例如泄瀉、痢疾,兩病發(fā)病過程中均有濕邪的參與,但因疾病不同,故治療方法各異,所以是先辨病,后辯證,而不應僅將濕邪作為病理因素,“就濕論濕”,不結合具體疾病而妄用利濕、化濕之法,則病必不除。
常見與濕邪相關脾胃病及其日常調護
疾病:泄瀉
舌象
病因病機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主因感受外邪、情志不暢、飲食、臟腑虛弱等所致,其病機關鍵在于脾虛與濕盛,導致腸道功能失司而出現(xiàn)泄瀉。
例如:夏季乘涼陰冷,外濕極易侵襲人體,繼而引動內濕,內外相感,而出現(xiàn)外有表濕(如惡寒、身體酸楚疼痛、頭身困重等)、內有濕阻脾胃(濕邪侵襲,首犯脾胃,超過脾之運化能力,導致濕邪中阻,影響脾胃氣機升降,而出現(xiàn)泄瀉、脘悶不舒、不思飲食等表現(xiàn))之證。
治則
運脾化濕——(對于已生濕邪,予以淡滲、疏利等法以祛除;同時健脾益氣,恢復脾運化之功能,以促進其對水濕之邪的轉輸、運化;類于治理洪水,一方面加固堤壩攔截、處理洪水的能力;另一方面疏通水道,給洪水多條出路,防止其蓄積于一處,為害一方)
常見證型
根據(jù)濕邪寒熱虛實屬性不同,可見以下幾種證型:
1、寒濕內盛——主因寒邪侵襲,外邪引動內濕所致,可見外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肢體酸楚疼痛等表證;又有瀉下清稀如水、腹痛腸鳴、不思飲食、惡心、嘔吐、苔薄白或白膩等(夏季較為多見)——藿香正氣水。
2、脾胃濕熱——既可因濕熱之邪侵襲、又可有過食肥甘厚味、吸煙嗜酒等導致濕邪困阻中焦,郁久化熱所致,多見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大便氣味臭穢,多伴肛門灼熱,身熱,口渴、口干、口苦,可有胸腹部脹悶不舒之感,小便短黃,苔黃膩——因濕熱權重不同,故用藥亦有差異。濕重于熱者,多用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熱重于濕者可用葛根芩連微丸。
3、脾虛濕盛——因濕邪困阻脾胃,損傷脾陽,遷延不愈所致,屬于虛實夾雜之證,臨床表現(xiàn)多見稍進油膩食物致大便次數(shù)增多而發(fā)生泄瀉,伴腹部不適,飲食不化,腸鳴泄瀉,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不榮,舌淡苔白膩,甚則舌體胖大;——參苓白術散。
日常調護
對于上述幾種證型的泄瀉:
1、我們說趨利避害,對于因濕邪為患所致疾病,無論是內濕、外濕,均應遠離潮濕、陰暗的環(huán)境,所居之處冷暖適宜;
2、平時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飲生水,少食生冷瓜果,尤其是夏日來臨,更應少食冷飲之類;濕熱型應少食油膩、辛辣之品,忌煙酒,以防濕困脾胃;
3、平素可熬制薏米赤豆茯苓粥(薏苡仁、赤小豆、茯苓)以健脾利濕止泄;
4、令亦可食用一些祛濕的食物,比如冬瓜、山藥、蓮藕等,屬于藥食同源之品,可有效祛除濕邪,減輕小便不利、泄瀉等癥狀;
5、有些朋友喜歡喝茶,這里給您再推薦一個代茶飲的小藥方,杏仁10g,白豆蔻10g,薏苡仁30g(濕熱型);夏季暑氣彌漫,若舌苔厚膩,口中異味,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者,可予以藿香10g、佩蘭10g代茶飲,以化濕解暑。
祛除濕氣秘訣
通過刺激相關穴位,可起到祛濕之功,常用穴位有:陰陵泉、地機穴、中脘穴、承山穴等,亦可用灸法。
陰陵泉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本穴足太陰脾經商的穴位,因脾主運化水濕,通過刺激該穴位,可用于治療因脾不運濕所致之腹瀉、水腫、小便不利等。
地機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本穴亦為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故通過刺激本穴,亦可起到運化健脾利濕之功效。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商,臍中上4寸,即一個橫掌的距離。
本穴位于足陽明胃經,因脾胃互為表里,同居中焦,胃之降濁可使脾之升清,進而促進體內水濕之運化。本穴可溫中散寒、健脾祛濕、和胃理氣,對于因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所致之泄瀉等疾有很好效果。
承山穴
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
位于足太陽膀胱經,為祛濕要穴,可振奮膀胱經之陽氣,因膀胱與腎互為表里,腎主水,腎之氣化失司可致水濕內停,故通過按摩該穴可促進人體濕氣的排出。
飲食調理:
?、倨剿乜啥喑砸恍┓枷泐愂卟?,因芳香可化濕,例如香菜、荊芥等;同時亦有一些利濕作用的蔬菜,可導濕氣外出,例如冬瓜、白菜、木瓜等。
?、谝恍┚哂蟹枷阒兜牟杵芬嗫煞茫喝甾较?、佩蘭、紫蘇葉等,前兩味尚有解暑之功效,因暑濕兩者多相兼為患,故尤益于夏季保養(yǎng)。
?、壑兴幹羞€有很多藥物可作為調料以改善菜品之滋味,這些藥物以其芳香之味提升口感,亦有化濕之效,如茴香等,調味時可用。
?、芩自捳f,“藥補不如食補”,一些具有利濕健脾作用的粥品,例如薏米赤豆茯苓粥、玉米南瓜粥、山藥紅棗粥等,皆可于自覺身重體乏、頭身困重、不思飲食等濕邪所致諸癥時食用,以祛除體內之濕邪。
因濕邪為患所致的疾病,我們推薦兩個蔬菜搭配,可根據(jù)自身狀況斟酌服用。
蔬菜搭配——香蜜沙拉
主治:小便不利
病機:因濕熱之邪下注膀胱,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司所致,見小便頻急短澀,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小腹下墜,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腰痛拒按,或有大便黏膩不爽,苔黃膩。
組成:香芹、獼猴桃、紅提、玉米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加減變化:大便秘結,腹脹者,可加香蕉;若濕熱傷陰者,可加蓮藕。
方義分析:香芹味辛、甘,性涼,其寒涼之性直入下焦,清解膀胱之濕熱,恢復其氣化功能,又可滋養(yǎng)腎陰,使腎精充沛,則腎氣化生有源;獼猴桃,其味甘、酸,既可解熱以清膀胱濕熱,利尿通淋,又可酸甘化陰,涵養(yǎng)腎陰,標本兼治;紅提益腎養(yǎng)陰以強筋骨,尤適用于老年腎虛患者,又為利尿通淋之佳品;玉米利水消腫之力較強,又可潤色菜品,為使。
蔬菜搭配——西葫蘆茄子羹
主治:水腫—濕熱壅盛證
病機:水腫是體內水液潴留,泛溢肌膚,表現(xiàn)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疾病。其病機主因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本搭配所對應之濕熱壅盛證主要變現(xiàn)為: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
組成:西葫蘆、茄子、玉米、海帶絲、菠蘿
功效:分利濕熱
加減變化:胸脘痞悶者可加香菇;濕熱蘊久,熱盛傷津者,可予以黃瓜。
方義分析:西葫蘆味甘、性寒,清熱利尿之力較強,且不易傷及正氣,可用于濕熱蘊結于下焦,腎氣化失司所致小便不利,水腫;茄子味苦性寒,除本證型外,還可用于風水相搏、濕毒蘊結、淤水互結所致之水腫;玉米、海帶絲主入胃、腎兩經,利水而不傷及胃氣,又可軟堅散結,除有形之實邪;菠蘿味甘,性平,和胃、利水,扶正、驅邪兼顧,提升口感。
○
○
脾胃病中還有很多疾病與濕邪相關,這里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長夏漫漫,朋友們在享受空調、戶外乘涼,品嘗冷飲、瓜果生鮮等的同時,應有一個“度”,注意固護自身正氣,莫讓濕邪惹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