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初戀有兩大特征:一是越來越早,二是越來越短。
95后的平均初戀年齡12歲,這令我想到了某次訪談,一位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兒來問我“蘇芩阿姨,我喜歡我們班一女孩,可是每當我成績好的時候她就特別愛主動跟我說話,最近兩次沒考好,她就不搭理我了,您說我該怎么辦???”實實被這娃萌出一臉的淚!四年級的小學生已經(jīng)為戀愛大事耗費腦細胞,不過想想這小伙兒的問題也挺正能量,于是我回復他“哥們兒,那就加把勁兒,下次考好點姑娘照樣會回來!”
其實我并不認同“早戀”一詞的合理性,戀愛不分早晚,愛的意識萌動跟年齡無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孩子的信息接收渠道多源,從模仿到萌動,再到親身去實踐,這其中未必有多深切的愛存在,只不過是感情和身體雙重的激素反應。所以如今的初戀更像是場化學實驗,激素反應之下也有蓬勃,但激素消退之后,他們也并不懼怕失去。就像曾經(jīng)一位二十一歲的男孩跟我講“我都談了快二十場戀愛了,覺得談戀愛一點意思也沒有。”或許這就越來越像我們?nèi)缃竦某鯌?,它和愛情長得很像,但它也僅僅只擁有愛情的一部分內(nèi)容,比如,激情。
我接觸過的最短初戀時長為一天,一女孩前一天答應了男孩的求愛,第二天約會時鬧了點小矛盾,當即明確提出分手,男孩同意,初戀結(jié)束。如今通訊技術(shù)發(fā)達,細想來對戀愛實在是場災難。戀愛中難免都有意氣之爭,有些話一旦出口,為爭個面子也要死撐著做贏家。我們都說過“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什么是愛情呢?愛情包含有忍讓、克制、以及妥協(xié)。愛情是一個把自我打碎的過程,曾經(jīng)你所堅持的個性以及獨立,統(tǒng)統(tǒng)揉爛,和另一個人整合成一個新的整體。難怪如今的戀愛總是越來越短命,在這個一切追求個性的時代,放下個性、克制自我,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最初的初戀,是為了走向婚姻。后來的初戀,是為了一場愛情。再再后來的初戀,只是為了有場經(jīng)歷。
于是年齡和時間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已經(jīng)把初戀當成了是迪尼斯,一生總是要去一次,早點去當然好,但即便再喜歡那兒,也沒想過要一輩子住下。
我不能說這樣的初戀心態(tài)一定就不好,但某種意義上來講,初戀就像是我們邁入愛情的一道閘門,它與愛情的模樣很像,但也可能其中真的沒有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