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造影術初期采用的是與脊髓造影術相似的經(jīng)腰椎硬膜囊穿刺術,二者的區(qū)別是椎間盤造影術中穿刺針要穿過硬膜囊。隨后椎間盤造影的操作技術有了改良,包括采用經(jīng)硬膜外和經(jīng)椎板外的人路,從而避開硬膜囊,進一步對L5~S1的椎間盤采用繞過髂嵴的雙針技術進行穿刺。
在穿刺造影過程中,患者的反應是判斷造影結果最重要的方面。單純的疼痛不能確定椎間盤是否是疼痛的原因。在確定椎間盤是否為疼痛的真正誘因時,誘發(fā)出的一致性疼痛的特征和部位都是極為重要的。在驗證造影陽性結果時必須進行對照性的椎間盤造影。
將患者置于手術臺或透視臺上。
上肢建立靜脈通道,靜脈輸入抗生素預防椎間盤炎。一些醫(yī)生喜歡在操作中往椎間盤內注入抗生素,而不是靜脈給藥。
患者位于改良下側臥位,有癥狀側在下,以避免針刺引起疼痛和同側真正的疼痛相混淆。這一位置也便于椎間盤的透視,并利于腹腔內腸道離開穿刺路徑。
靜脈給予短效鎮(zhèn)靜,不用鎮(zhèn)痛藥物,以避免患者失去對后續(xù)試驗疼痛的反應。
常規(guī)消毒皮膚并鋪單,包括腰骶部透視下確認目標椎間盤,調整患者的體位或C臂透視機,使得腰椎的影像為斜位,此時,腰椎的上關節(jié)突將椎間間隙平分。
如果需要,可用1~2ml1%的利多卡因在目標椎間盤間隙的上關節(jié)突對應的皮膚做局部阻滯麻醉
經(jīng)皮穿入一根約6英寸(或根據(jù)患者的體型,選用更長的穿刺針)的脊柱穿刺針,經(jīng)過深層的軟組織到達椎間盤的外側纖維環(huán)。椎間盤的穿刺點恰位于上關節(jié)突基底部的前方,并正處于椎體上終板的上方,這樣可使穿刺針安全地避過發(fā)出的神經(jīng)根。在前后位和側位透視影像的幫助下,將穿刺針穿入椎間盤中央1/3處。
在透視下確認針尖的位置準確。往每個椎間盤內注入生理鹽水或非離子造影劑。
將患者在造影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任何疼痛癥狀與患者典型的下腰痛進行比較并記錄如下:無痛、疼痛、不相似、疼痛相似或一致性疼痛。記錄椎間盤內的壓力以幫助確認椎間盤是否為疼痛的原因。
在造影完成后拍攝X線片,特別要注意進行造影的間盤。如果要進一步評估椎間盤的解剖結構,可進行CT檢查。
另一種技術是雙針技術,采用一根6~8英寸的脊柱穿刺針通過一根較短的導針(通常約3英寸)刺入椎間盤,其穿刺的方法與單針技術一致。這方法使穿入椎間盤的穿刺針不用直接刺入皮膚而進入椎間盤,從而減少了感染的發(fā)生率。導針也能幫助穿刺的位置更加準確,減少損傷神經(jīng)根的可能。采用雙針技術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操作,而且較粗的導針可能給患者造成更嚴重的疼痛。
雙針技術常用于L5~S1間隙的穿刺,但有一個改良之處,即穿刺針常為彎曲的。為了繞過髂嵴,導針要以一定的角度穿人,使得針尖與L5~S1間隙不在一條直線上,因而直的穿刺針難以甚至無法進入L5~S1間隙。相反根彎曲的穿刺針就可在進針的過程中,使針尖很容易地進行調整并對準L5~S1椎間隙的方向,易于穿刺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