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中醫(yī)頻道 > 方劑 > 中成藥壇 >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2016-05-18 來源:健客網(wǎng)社區(qū)  標(biāo)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性狀鑒別:塊莖呈不規(guī)則的圓球形、半圓球形。直徑約0.8~1.5厘米,高約0.5~1厘米。表面乳白色或淡黃白色,未去凈外皮的具黃棕色斑點。上端圓平,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呈黃棕色,其周圍密布棕色小凹點,下面鈍圓,光滑或有多數(shù)小凸起。

  半夏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

  別名:地文,地星,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

  來源:為天南星科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半夏搓去外皮的干燥塊莖。栽培或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安徽、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湖南,此外廣西、云南、貴州等地也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塊莖呈不規(guī)則的圓球形、半圓球形。直徑約0.8~1.5厘米,高約0.5~1厘米。表面乳白色或淡黃白色,未去凈外皮的具黃棕色斑點。上端圓平,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呈黃棕色,其周圍密布棕色小凹點,下面鈍圓,光滑或有多數(shù)小凸起。質(zhì)堅實,斷面白色,粉質(zhì),細膩。氣微,有嗆鼻感,味辛辣、麻舌刺喉(生半夏有毒不宜嘗試)。

  以個粒大,外色白凈,質(zhì)堅實,粉性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B-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固甾醇、微量揮發(fā)油、植物甾醇、皂甙、辛辣性物質(zhì)、生物鹼等。

  功效與作用:和胃止嘔、燥濕祛、散結(jié)消腫。其原理已知者為:

  1、鎮(zhèn)吐。制半夏丸劑、半夏煎劑對試驗動物有鎮(zhèn)吐作用。生半夏流浸膏、生半夏粉劑(經(jīng)高溫處理)也有鎮(zhèn)吐作用。

  2、催吐。生半夏及其未經(jīng)高溫處理的流浸膏有催吐作用,這與前人所有說的“半夏生令人吐”相符。但生半夏粉劑經(jīng)濟高溫處理后則可除去催吐成分,而保留鎮(zhèn)吐作用。

  3、鎮(zhèn)靜。有效成分為一種生物鹼。其水溶性煮沸濾過液對呼吸運動有輕度鎮(zhèn)靜作用。

  4、降眼壓。半夏水溶性煮沸過液內(nèi)服后,能使眼壓輕度下降。

  此外,臨床觀察認為還有化痰止咳作用。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主治:濕痰陰塞,痰飲咳嗽,胸部脹滿,嘔吐惡心,痰飲眩悸,妊娠嘔吐。

  臨床應(yīng)用:為治療嘔吐、痰飲的常用藥。

  1、用于止嘔,取其有鎮(zhèn)吐作用。如治由濕邪引起的嘔吐,半夏的療效更好,前人的經(jīng)驗亦認為“胃冷嘔穢,以半夏為量佳”。臨床多用于治療以下各種嘔吐:

  急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嘔吐,往往兼有心下痞滿(胃部脹悶)常配茯苓、生姜、加強健胃止嘔作用,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湯。

  慢性胃炎引起的嘔吐,往往兼有胃痛、噯氣、食欲不振,常配陳皮、木香、砂仁、益氣湯等,方如香砂六君湯(方見砂仁項下)。

  神經(jīng)性嘔吐,兼有神經(jīng)官能癥狀者,常配旋復(fù)花、代赭石、生姜、竹茹等。

  妊娠嘔吐,常配生姜、川連、黨參等,方如生姜瀉心腸(方見生姜項下)。用健胃和胃湯也好。

  2、用于祛痰,主要用于濕痰,表現(xiàn)為咳嗽痰多、痰白粘稠,胸脘作悶(可見于慢性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常配陳皮、茯苓等(二陳湯,方見陳皮項下),以此為基礎(chǔ),再隨證酌加款冬、前胡、川貝等。

  如為痰厥頭痛,表現(xiàn)為咳嗽痰多,時吐清涎、頭痛、畏寒,或有眩暈,常以半夏配天麻、白術(shù)、陳皮等補脾燥濕,化痰祛風(fēng),方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前人的經(jīng)驗認為“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在這方面半夏所起的作用可能為祛痰、鎮(zhèn)靜。

  附:對于急性青光眼的頭痛、眼痛、惡心,有人建議可用半夏作對癥治療,因?qū)嶒灠l(fā)現(xiàn)半夏有降眼壓作用。

  3、外用以生半夏搗爛敷瘡瘍腫毒,對神經(jīng)末梢似有麻痹作用,能止痛。又治癬可用生半夏與醋磨汁外用。

  使用注意:1、半夏性較辛燥,副作用有咽干、舌麻等。生半夏性更辛烈,刺激咽喉,并易致中毒,發(fā)生舌腫、失音聲嘶,故半夏一般宜充分制透后入藥。實驗證明,以白礬、生姜炮炙半夏,白礬可解除半夏引致實驗動物失音的作用,生姜可協(xié)助半夏止吐。雖然,有人認為半夏制后藥力有所削減,不如應(yīng)用生半夏好,并謂只要將生半夏打碎,以生姜汁泮漬10分鐘左右,便可緩解其副作用,但在臨床實踐中,用于內(nèi)服時,一般仍主張生半夏不宜用或盡量少用。如治寒痰喘逆而需要生半夏時,應(yīng)多加生姜,一則以制其毒,二則以助去痰飲,降喘逆。

  2、姜半夏(法夏)燥濕祛痰止嘔之力較好,故治脾濕而痰涎涌盛作嘔之寒痰多用姜半夏;清半夏辛燥之性大減,宜于體弱痰多,而寒濕較輕輕者用。另有一種半夏曲,由清半夏和面發(fā)酵而成,辛平微甘,能溫胃化滯開郁,脾胃虛弱而腹脹作嘔者適用。

  3、與川貝比較,兩者都能化痰,但半夏辛溫,長于治濕痰,川貝苦涼,長于清熱痰;又半夏(配茯苓)化胃中之痰較好,川貝(配陳皮)化肺中之痰較好。在一般情況下,川貝與半夏合用,化痰之力更全面而加強。

  4、凡陰虛、有熱、血證、肺燥而咳嗽不爽者,不宜用半夏;咳痰和嘔逆不因寒濕而起者,不宜用半夏。孕婦慎用半夏,但如屬對癥,也可應(yīng)用,不過以用法夏為宜,又可用紫菀、蔞殼代半夏。

  5、服半夏而有毒性反應(yīng)時,可服蜜餞姜片,或飲用糖姜湯緩解。

  6、半夏習(xí)慣上忌烏頭配伍,但現(xiàn)代的一些實驗證明,半夏和烏頭混合給藥后,實驗動物無嚴(yán)重反應(yīng)。

  用量:9~12g。

  處方舉例: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制半夏9g,茯苓9g,生姜15g,水煎,分兩次溫服。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李東垣》):制半夏9g,天麻9g,白術(shù)9g,麥芽9g,陳皮6g,神曲9g,蒼術(shù)6g,黨參9g,黃芪9g,茯苓9g,澤瀉6g,黃柏(或黃芩)4.5g,干姜3g,水煎服。

  炮制加工:分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四種。

  1、清半夏。將擇凈雜質(zhì)的半夏,大小分開,放于容器中,用清水浸炮,每日換水兩次,浸泡三天,取出,用礬腌,一層半夏,一層白礬,層層鋪勻,加清水淹泡三天后撤去白礬水,換清水浸泡一天取出,置沸水中煮2~3小時,至半夏切開內(nèi)無生心,口嘗稍有麻辣感,撈出,晾干,軋成顆粒狀即成。(每半夏50kg用白礬面6.25kg)。

  2、姜半夏:制法同清半夏。只是在煮時每50kg加入鮮姜12.5kg。

  3、法半夏:取凈半夏倒入缸內(nèi),放入清水浸泡三天,每日換水兩次。取白礬面與泡好半夏層層鋪勻加水,淹至7天,撤掉礬水,換清水泡2天。取白灰塊用水發(fā)開,篩去粗渣。取泡好半夏與白灰粉層層鋪勻,放入清水泡5天。去掉灰水換清水泡2天。取鮮姜、甘草同入鍋內(nèi)入放清水,加熱熬煮4小時后,將濃液取出另放,再放入清水熬煮3小時,取出殘渣壓榨,榨出液與2次煮液合并,同泡好的半夏倒入缸中淹至5天,撈出呈鮮黃色,晾干即為法半夏。(每半夏50kg用白礬5kg、石灰15kg,甘草7.5kg,鮮姜5kg)。

  4、半夏曲。姜半夏面25kg、白面50kg。將赤小豆2.5kg、杏仁2.5kg、青蒿0.75kg、蒼耳草0.75kg、紅蓼子0.75kg、共搗碎熬粥,合姜半夏、白面,發(fā)酵后做成小塊即成。

  注1:1、清、姜、法半夏三種制法不同。制是為了解去毒性。按照半夏總的效能,都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吐、治咳嗽痰稀、寒濕疼痛,但是制半夏各有主癥,清半夏偏風(fēng)痰,姜半夏偏寒痰;法半夏偏濕痰。

  2、反烏頭。

  注2:水半夏,為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水半夏的干燥塊莖。效用與半夏近似但止嘔作用不強。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