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脈絡膜癥(CHM)是一種X連鎖隱性遺傳病,以進行性光感受器、RPE、脈絡膜萎縮為特點,發(fā)病率約為1:50000,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夜盲、視野縮窄,后期疾病累及黃斑區(qū)時,會出現中心視力下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無脈絡膜癥由CHM基因突變所引起,CHM基因突變產生無功能的REP1蛋白,影響細胞囊泡轉運功能,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目前對于無脈絡膜癥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本研究報道了無脈絡膜癥患者經基因治療后的近期及遠期視力改變。該研究共入選六位CHM患者,均發(fā)現明確的CHM基因致病突變。六位患者中年齡最小者35歲,年齡最大者63歲,分別處于疾病病程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每位患者均選擇視力較差眼行基因治療,視力較好眼作為自身對照。研究者將攜帶正常CHM基因cDNA的腺相關病毒2型載體(AAV2-REP1)注射入治療眼黃斑區(qū)視網膜下,主要觀測指標為每位患者基線期及治療后3.5年中的雙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結果顯示,病情較重、基線期視力較差的兩名患者(P1和P4)在基因治療后各個時間點的BCVA均較基線期有顯著提高(治療后3.5年較基線期分別提高21和18個ETDRS字母,同時對照眼BCVA分別下降18和6個ETDRS字母);病情最輕、基線期視力最好的一名患者(P3)基因治療后雙眼BCVA均無明顯變化,但圖形ERG檢查可發(fā)現治療眼PERG振幅的輕度提高;基線期視力相對較好的兩名患者(P2和P5)基因治療后BCVA維持在基線期水平,而對照眼BCVA分別下降10和11個ETDRS字母;第六位患者(P6)治療后3.5年治療眼和對照眼的BCVA分別下降29和18個ETDRS字母,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于第六位患者注射的基因治療載體總量只有前五位病人的60%,導致基因治療效果不足以抵消疾病的自然病程進展從而導致視力惡化。每位患者基線期和基因治療后的BCVA變化趨勢及具體數值見圖1和表1。
本研究顯示了基因治療對于CHM病人的視功能改善及維持作用,尤其對于基線視力差的晚期病人改善尤為顯著,而且可以在較長時間內維持療效。
本文就無脈絡膜癥的初步基因治療結果進行了報道,這是眼科基因治療領域的重大研究。通過本報道我們可以知道,基因治療在部分視功能較差的無脈絡膜患者中有一定療效,且能維持較長時間。目前基因治療在眼科的應用主要針對隱性遺傳性疾病,即基因替代治療,將外源治療基因通過載體導入靶細胞,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和異常引起的疾病,以達到治療目的?,F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視網膜疾病包括AAV2-RPE65載體治療LCA(RPE65基因突變)、EIAV載體治療Stargardt病(ABCA4基因突變)和USH l B亞型(MYO7A基因突變);應用AAV2載體治療RP(MERTK基因突變)和無脈絡膜癥(CHM基因突變)?,F有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在不同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中,基因治療大多能起到一定的改善患者視功能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但是,基因治療雖然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研究,但還需要大量的臨床試驗來明確治療的時機、治療的劑量及方案、各種載體的選擇、觀察治療的預后等。我國在此領域近年來也有長足進步,主要集中在基因診斷和動物實驗方面,臨床研究相對落后,但我國患者眾多,患者資源豐富,在基因診斷的普及的基礎上,相信未來也會有重大的研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