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視不及時治療會引起視網膜脫落?
一什么是高度近視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電子產品的普及與增多,高度近視的人群越來越多。近視按程度分大于600度(兒童>4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視。因這類近視眼多有眼部的病理變化,故將高度近視等同于病理性近視眼。
1高度近視的危害?
高度近視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約1%左右。高度近視可發(fā)生很多嚴重并發(fā)癥,大部分會致盲,是成人常見的致盲原因之一,在我國致盲性疾病中占第6位。其主要的并發(fā)癥有:
后鞏膜葡萄腫:發(fā)生率為77。1%。主要表現為眼球后極部向后擴張,視神經和黃斑周圍視網膜變性萎縮,矯正
視力下降。近視度數越高,后鞏膜葡萄腫的發(fā)生率越高。
視網膜萎縮變性、出血和裂孔:由于眼軸變長,后鞏膜葡萄腫等因素,高度近視患者容易出現視網膜變性、裂孔,引起出血和視網膜脫離,導致失明。
視網膜脫離、白內障、青光眼:由于鞏膜擴張和視網膜變性,高度近視患出現視網膜脫離的機會比非高度近視著高7-8倍。高度近視并發(fā)白內障和青光眼的機會也比正常人高。
視網膜下新生血管:發(fā)生率5%-40%。表現為后極部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響視力。
2高度近視的臨床表現
視力下降。
近視發(fā)展速度快:不同于單純性近視眼,有的高度近視眼即使到了成年后,近視還是繼續(xù)發(fā)展,故也稱為進行性近視。
眼球突出:高度近視眼多為軸性,眼球明顯變長,前房較深,睫狀肌萎縮,部分人眼球向外突出。
暗適應功能差: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發(fā)生病變,影響視細胞的光化學反應過程。
眼前黑影:高度近視眼會引起玻璃體變性、液化、玻璃體后脫離等。
3高度近視的怎么治療?
對于目前的醫(yī)療水平來說,對于高度近視患者,最好的選擇就是ICL晶體植入術。ICL植入手術矯正高度近視,是將一種類似特制隱形眼鏡的“人工晶體”通過手術,植入到眼球內,放在角膜與虹膜之間,并固定在虹膜上。ICL晶體植入術矯治近視的范圍非常廣,可以矯治200度到2000度之間的近視。ICL植入后,患者的自體晶體調節(jié)并不受影響,既可看近也可看遠,不用再佩戴眼鏡,亦可避免傳統眼鏡片厚度帶來的像差,患者視力在短期內可得到較大程度恢復。
二什么是散光
散光眼系指眼球在不同經線上的屈光力不一致,或同一經線的屈光度不等,以致進入眼內的平行光線不能在視網膜上結成焦點,而形成焦線。臨床上分為規(guī)則散光和不規(guī)則散光兩種。屈光力差別最大的兩條經線為主經線,兩條主經線互相垂直,為規(guī)則散光。這種散光多為先天性。
1散光形成的原因?
眼的屈光體表面彎曲度不均一、屈光體的屈光率改變、屈光組織的光學中心偏離等都可造成散光。
曲率性散光:由眼的屈光體表面彎曲度不均一所引起,往往發(fā)生在角膜。由于人的角膜呈略橢圓型,生理上角膜的垂直經線屈光力大于水平經線屈光力(一般不超出0.20D),輕度的散光不影響視力,認為是生理性散光。
指數性散光:多為晶狀體不同區(qū)域的屈折率改變引起,如白內障時晶狀體的屈光介質變化引起的各種散光。
光心偏離性散光:如晶狀體位置明顯偏斜,外傷引起的晶狀體半脫位等。
2散光臨床的表現
視力下降:散光眼也稱為無焦點的眼,因此視力下降是散光眼的主要癥狀之一,只有程度很輕屬于生理范圍的順規(guī)散光視力可正常。
視疲勞:由于散光眼的視網膜上不能聚為一個焦點,所以不論看遠還是看近都是朦朧不清,經常要通過改變調節(jié)或將眼瞼瞇起成裂隙狀,其效果是使眼屈光系統的史氏光錐的焦線距離縮短,以接近最小彌散圈,使視力稍為清晰的目的,但卻易造成視疲勞,如眼痛、頭痛、流淚、視物重影、近距離工作不能
持久等。
3散光怎么治療?
輕度規(guī)則散光如無眼疲勞或視物模糊,可不必矯正,反之如有上述不適、雖然度數不高也應矯正。
高度散光患者應以柱鏡矯正,如不能適應全部矯正,可先予以較低度數,以后再漸增加。
不規(guī)則散光不能用柱鏡矯正,可試用接觸鏡矯正。
眼科醫(yī)院溫馨提示:生活中,我們一定注意合理用眼,尤其是已經近視的人群應定期檢查視力,以避免近視向更深的程度發(fā)展,并產生各類嚴重的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