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如光學照相機,類似更換“鏡頭”
“閉上眼睛就是天黑”唱的是詩意,但“若睜開眼睛還是天黑”,這“天黑”就很可怕了。但角膜移植,或許能成為挽回傷痛的一線希望。周明教授介紹,所謂角膜移植,就是用正常的人眼角膜,替換患者病變的角膜,使患眼復明或控制角膜病變,達到增進視力或治療某些角膜疾患的眼科治療方法。
周明介紹,角膜是位于眼球前壁的一層透明組織,成年男性平均角膜橫徑只有11-12mm厚。為啥這么輕薄的一個東西,就掌握了人視覺的生殺大權?
有人把眼睛比作一部光學照相機,視網膜、視神經與大腦視覺中樞的功能,就像膠卷一樣,虹膜像是光圈,角膜就像是相機的鏡頭。角膜如果變得混濁,就好比照相機的鏡頭磨損了,會影響到相機影像的質量。如果替換成一個透明的好鏡頭,又可以照出清晰的照片,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為啥成功率高?角膜上沒有血管,“免疫赦免”
角膜是我們眼球最外一層的保護屏障,無色透明,“之所以透明,其重要因素之一是角膜組織內沒有血管,血管終止于角膜緣,形成血管網,營養(yǎng)成分由此擴散入角膜。”周明說。雖然沒有血管,但角膜的感覺神經豐富,主要由三叉神經的眼支經睫狀神經到達角膜。角膜有非常敏感的神經末梢,一旦觸及,就會立即引發(fā)眨眼的動作以保護眼睛,俗話說眼里揉不得半點沙子,稍有一點損傷,即可引起眼睛疼痛及流淚等癥狀。
肝腎移植中,經常有“配對”、“比型”等指標上的要求,而且即便可做移植,接受移植的人也容易出現(xiàn)一些排異反應。但角膜移植卻鮮有此類后顧之憂,“角膜本身不含血管,處于‘免疫赦免’地位,所以角膜移植的成功率,常常位于其他同種異體器官移植之首。”周明教授說。當然前提也是角膜健康、可用,不然也達不到效果。
動物角膜可移植給人嗎?不可,但應急可做結膜覆蓋之用
眼疾患者越來越多,而角膜短缺仍在,那么動物的角膜是否可被使用,幫助那些生活在黑暗世界的人重見光明?記者在網上看到過這種報道,稱將鯉魚的眼睛放在人眼上,讓人重見光明。但也有專家表示,這只是個例,在醫(yī)學領域尚未得到廣泛的認可。
“臨時替代人類角膜,起一個結膜覆蓋作用,這在上世紀80年代前臨床也有使用。”周明教授說,比如,有的眼疾患者角膜需要摘掉,但角膜處需要覆蓋,鯉魚角膜可以起到覆蓋作用,但在替代人角膜的視覺功能方面,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有利論證。
角膜移植不需同步48小時內手術就行
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母親把肝或腎移植給孩子的病例,兩個人需要同時進行手術。角膜移植是不是也需類似同步的操作?“倒不需要這么嚴格,一般說來,角膜供體在取下48小時以內都可以使用,當然這個角膜要沒有損傷,而且按規(guī)定操作取下,同時在保存液中存放。”周明教授說。珍貴的角膜,在一些大城市有特定的“眼庫”存放,大連沒有眼庫,所以要實施角膜移植手術,角膜取下后的存放十分重要。
據(jù)介紹,角膜移植材料根據(jù)其來源可分為:活體捐贈與尸體捐贈。所謂活體捐贈顧名思義供體是活人,因外傷、視神經疾患、顱內疾患等原因導致失明(無光感)而角膜卻是完好無損的眼球,均是合適的供體。
尸體捐贈即供體死后提供的角膜,目前國內角膜移植材料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此。一般情況下,死于急性疾病或外傷的,年齡介于18-35歲的最好。尸體捐贈在角膜摘取的時間上有要求,通常來說,死后6小時以內、冬季在死后12小時以內摘取才有價值。角膜上皮完整、基質透明、厚度不變者(無水腫)為佳,“死于外傷的人,如果眼睛已經充血,角膜發(fā)生損壞,這種情形下就不能采用。”周明教授說。
對受體來說,接受角膜移植時,通常需要至少一天的手術前準備,第二天就可以進行角膜移植手術。通常來說,角膜材料須在48小時內進行移植手術,即可保證角膜移植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