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娘,好心腸;人有難,她必幫。"這句順口溜說的是亳州市渦陽縣花溝鎮(zhèn)東方村曹莊的老婆婆曹董氏,今年已經(jīng)96歲的老人從民國期間,就義務為人接生治病,周圍村鄰甚至一家三代都是由她接生。無論是將軍夫人還是最貧困的村鄰,老人從來都是一樣盡心盡責。4月23日,記者前往曹莊,探訪了這位村里最長壽的老人。
三十歲以上都是她接生
在我國醫(yī)療不發(fā)達的年代,催生了這樣一種職業(yè)--接生婆。在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花溝鎮(zhèn)東方村曹莊,有這樣一個接生婆,她沒有自己的名字,因為婆家姓曹,娘家姓董,她的身份證上寫的是曹董氏,而在村里,因為她的大兒子是啞巴,鄉(xiāng)親們都親切地喊她"啞巴娘"。
啞巴娘從事這行當有六七十年了。六十多歲的曹志安老人說,他幾個孩子都是老人親手接生的,他本人也是老人接生的,老人一生接生過多少孩子,沒有人去計算過。村里有些人家一家三代都是老人給接生的。村上從三十歲的年輕人到花甲老人,只要是在這個村子里出生的,都是老人親手接生的。
接生不要錢還幫人針灸
生于1918年的曹董氏,自幼跟祖上先人行醫(yī),學就一手救死扶傷的醫(yī)術。曹董氏給人接生不要錢,她還會幫人針灸、活骨。十里八村誰扭到了脖子、到了腳,大家第一個都會想到去找"啞巴娘"。
在當?shù)?,有這樣一段順口溜:啞巴娘,好心腸;人有難,她必幫;名聲響,傳四方;拾孩子,很在行;她一到,生得爽;母子安,二斤糖。"啞巴娘,誰誰要生了,來請你接生。"只要一聽到這樣的話,曹董氏都會放下手中的活,急急忙忙往產(chǎn)婦家趕。曹董氏是小腳,三寸金蓮走起路來顫顫巍巍,非常困難,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常是還沒趕到產(chǎn)婦家,曹董氏就已經(jīng)滿頭大汗。但是,迎接新生命,對老人來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老人從來都是隨叫隨到。民國時期,有一東北將軍妻子回娘家,恰逢難產(chǎn),生命垂危,叩求曹董氏,曹董氏人到危除,母子平安。
一生熱心腸晚境很凄涼
一生辛勞的曹董氏,大兒子是個啞巴,雖然已經(jīng)古稀卻還只是一人。二兒子也已經(jīng)年過花甲,因為生活拮據(jù),還在做泥水匠。曹董氏是村里最長壽的老人。可是因為孩子們生活都很困難,老人的晚年生活也非常凄涼,現(xiàn)在住在一間潮濕的小屋里,一個用繩子編成的木框便是老人的床。去年,老人因為摔了一跤,雙腿便不能走路。
如今老人已經(jīng)九十六歲了,她已經(jīng)沒有力氣幫人接生孩子,偶爾還會有附近村上的人們因為孩子不愛吃飯、愛哭等,帶著孩子慕名來找老人看一下?,F(xiàn)在,與十幾年前相比,老人家門前冷清了許多。
4月23日,來自亳州和徐州的30多位愛心人士,為老人送來了米面油、牛奶、輪椅,以及5000多元現(xiàn)金。大家的探望讓老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老人拉著愛心人士劉華斌的手,聲音顫抖的還要挽留一行人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