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提出:“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中醫(yī)認為,脾胃屬土,脾主運化,主運化水谷和水濕。
運化水谷是指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將水谷消化成為精微物質并將其運輸、布散到全身。通俗的講:再好的食物吃進肚子里,也得依靠脾胃來消化吸收,所以說“人以水谷為本”,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有病的人,脾氣依然旺盛的話,食欲就會正常,疾病也很容易康復,所謂“脾胃一傷,百藥難施”“脾旺百病除”。
運化水濕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攝入到體內(nèi)的水液,需經(jīng)過脾的運化轉輸于肺,通過心肺而布達周身臟腑器官,發(fā)揮其濡養(yǎng)、滋潤作用.二是將全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時地輸送到相應的器官(如肺、腎、膀胱、皮毛等),變成汗和尿液被排出體外。因此,在促進水液的流通和排泄,維持機體水代謝平衡過程中,脾都發(fā)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水濕運化不了,就會化濕生痰。
所以脾胃的保養(yǎng)對祛濕而言尤為重要。具體方法如下:
飲食除濕法
日常飲食是調理脾胃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正常人活著離不開一日三餐,三餐規(guī)律,則脾胃的運化功能有節(jié)律,時作時息,自我調控。而根據(jù)中醫(yī)一天24小時的子午流注理論,脾胃功能最旺的時刻在于上午,所以人們常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長期節(jié)食減肥、過于饑餓或暴飲暴食、肥甘厚味、三餐沒有規(guī)律等,日積月累對脾胃的運化都是沒有好處的。
脾胃喜暖惡寒,盡量不吃或少吃生冷瓜果;在烹飪方面也要注意,烹飪生菜、大白菜、苦瓜等涼性蔬菜時,最好加入蔥、姜,以降低其寒涼性質;冰箱里拿出來的食物不宜直接食用,應放至室溫或加熱后食用。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盡量食用熱的軟的易消化的,有利減輕脾胃負擔,有利于自我修復。
情緒除濕法
《黃帝內(nèi)經(jīng)》把人的形體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人的形體病變可以影響精神,精神狀況又會反作用于形體。與此同時,人體還與外界環(huán)境(自然、社會)緊密相連。現(xiàn)實社會中,工作壓力大,社會關系復雜,都會給我們的情緒帶來影響,喜怒悲憂恐等精神情志活動,是五臟功能的具體表現(xiàn)。
五臟中“肝主情志”,肝出現(xiàn)問題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反之,心情好壞也會影響到肝。而肝又主疏泄、調節(jié)氣機,協(xié)助脾胃之氣的升降,促進消化和吸收。所以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態(tài)、平和氣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諧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要改掉易氣易怒的習慣,有利于疏肝健脾。
陽氣不足的人,容易情緒低落,消極悲觀,越是如此,陽氣越是虛,更無力化濕,因此調整心情,積極起來,多行益事,多笑多喜悅,讓陽光溫暖照進心中,化除濕氣。
也可以靜坐冥想,凝心靜慮養(yǎng)神。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維情緒多是散亂的,就導致了能量的耗散。避免情志過激,消除陰暗心理,才能保持精神上的安閑清靜,氣血的運行就能和順,百病不生,得享長壽?!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說:“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運動除濕法
運動能加強胃腸道蠕動,加強腸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還可增加呼吸的深度與頻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的活動,從而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
傳統(tǒng)祖國醫(yī)學認為適當?shù)倪\動可以增強體內(nèi)的陽氣,可以緩解壓力、流通全身氣血,加速濕氣排出體外。具體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個體情況選擇溫和方式進行,如:散步、慢跑、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運動量一開始不易過大,應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因劇烈運動大汗會耗津傷氣,加重虛寒,故不提倡。也不提倡游泳,泳池水比體溫低,會讓脾胃感到不適。
運動強度每天最好20-30分鐘,因為運動少氣血流通不夠,氣無法推動水液和精微物質等布散全身,郁結于局部就易造成濕邪。現(xiàn)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nèi),氣血流動不暢,易致身體調控濕度力差。
運動時間最好選擇在上午進行,中醫(yī)認為上午是陽氣漸盛的時候,也是脾胃功能旺盛的時候,此時適當鍛煉可以促進陽氣的產(chǎn)生,也能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F(xiàn)代人很多因為工作緊張,白天沒空,都選擇在夜間進行鍛煉,而中醫(yī)的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夜晚是人體陽氣收斂、靜養(yǎng)休息的時間,此時鍛煉讓陽氣擴張,違反了人體的自然規(guī)律,反而是消耗了陽氣,不利于人體的自我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