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livercancer)是死亡率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初期癥狀并不明顯,晚期主要表現(xiàn)為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癥狀。臨床上一般采取西醫(yī)的手術(shù)、放化療與中藥結(jié)合療法,但晚期患者因癌細胞擴散而治愈率較低,因此要做到肝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做好肝癌的預(yù)防工作,堅持“管水、管糧、防肝炎”的肝癌預(yù)防七字方針。
肝癌的粒子束治療標準概要
經(jīng)過活檢在病理學(xué)上得到診斷,或在臨床上得到診斷的原發(fā)性肝癌(肝細胞癌)適用于粒子束治療。
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標準為:下述1)~3)標準全部符合。
1)是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患者。
2)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比值(AFP-L3%)在15%以上或PIVKA-II在40AU/mL以上。
3)在動態(tài)CT(DynamicCT)或肝動脈血管造影中,觀察到有早期的短暫性高密度,且后期(60秒以后)轉(zhuǎn)變?yōu)榈兔芏取?/p>
原則上以單發(fā)性肝癌為治療對象,而在肝亞段區(qū)域內(nèi)有若干個衛(wèi)星病灶,但可以用一個照射野治療的情況,也適用于粒子束治療。
此外,肝內(nèi)其他部位存在以前經(jīng)過治療的病灶時,在開始粒子束治療時,有必要對這些病灶進行控制。
臨床試驗成果
肝癌可大致分為兩類:發(fā)生于肝臟的原發(fā)性肝癌、其他內(nèi)臟器官的惡性腫瘤轉(zhuǎn)移至肝臟形成的轉(zhuǎn)移性肝癌。而原發(fā)性肝癌可以細分為:肝細胞癌化的肝細胞癌(占95%)和膽管上皮癌化的膽管細胞癌(3%)。重粒子束治療的臨床試驗以占原發(fā)性肝癌的絕大部分的肝細胞癌為研究對象。
針對肝細胞癌的重粒子束治療的臨床試驗開始于1995年6月,首先,為了明確重粒子束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1997年3月為止,進行了第一次I/II期試驗,通過實施5周15次照射法,治療了24例24個病變。接下來,從1997年4月至2001年3月為止,為確認短期照射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了第二次I/II期試驗,治療了82例86個病變(3周12次照射法:33例,2周8次照射法:22例,1周4次照射法:27例),然后,從2001年4月至2003年2月的兩年時間里,為確認1周4次照射法的有效性進行了第II期臨床試驗,治療了44例47個病變,這些病例大部分都是采用其他療法無效或復(fù)發(fā)、或被判斷為現(xiàn)存療法的療效無法令人滿意的病例。
如特征描述中講到的,肝細胞癌是以肝硬化為溫床而多次發(fā)生的,因此病例的生存取決于治療的整體效果,一般來說,生存率并非僅僅取決于特定療法的效果。所以,在按照不同療法比較肝細胞癌的治療成果時,采用局部控制率而不是生存率會更加容易理解。在本次臨床試驗中,大部分病例都是其他療法無效或復(fù)發(fā)病例,并且,在第I/II期試驗中為確定有效治療劑量而進行了劑量漸增試驗,因此,可能存在以低于適當劑量的低劑量進行治療的情況。出于上述原因,不能簡單地將重粒子束治療后的生存率與其他療法進行比較。在本文中,分析對象定位為從重粒子束治療開始后,觀察期在1年以上的病例,并且把全部分析對象病變的局部控制率,分別按照試驗方案和分割次數(shù)進行比較。另外,作為可與其他療法的治療成果進行比較的數(shù)據(jù),應(yīng)用了為明確有效性而實施的第II期臨床試驗所采用的照射方法(總劑量52.8GyE/4次照射),治療了58個病例(第二次第I/II期試驗:22例,第II期試驗:36例),并分別表示了這些病例的局部控制率和累計生存率。計算方法采用乘積極限法(Kaplan-Meier法)。
不同試驗方案的局部控制率
不同的試驗方案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第一次第I/II期試驗(5周15次照射法:24例24病變)中,1年為92%,2年、3年、4年、5年均為81%.在第二次第I/II期試驗(3周12次照射法:34病變,2周8次照射法:24病變,1周4次照射法:28病變)中,1年為93%,2年、3年、4年、5年均為87%。在第II期臨床試驗中(1周4次照射法:36病變)。1年為97%,2年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