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見胸骨后疼痛,進(jìn)食不暢,或吞咽有梗阻感,甚至食則嘔吐,舌質(zhì)灰暗,舌邊有瘀斑,苔薄少或花剝,脈遲澀。治療多以行氣,破氣,活血祛瘀類藥物為主組成方劑。
十膈氣散(《御藥院方》)
(組成)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粗皮)、官桂(去粗皮)、枳殼(麩炒,去瓤)、炙甘草(銼)、神曲(炒黃)、麥芽(炒黃)、訶黎勒皮(煨,去核)、白術(shù)、陳皮(去白)、干姜(炮)、京三棱(煨,銼)、蓬莪術(shù)(煨,銼)各30克,厚樸(去粗皮,用生姜汁涂,炙)、檳榔(煨,銼)、木香各15克。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每次3克,人鹽少許,開水調(diào)服。
(功效)消癥化積,益氣通膈。
(主治)噎膈。
丁沉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炙甘草、青皮(去瓤,銼,炒)、丁香、白豆蔻仁、沉香、木香、檳榔、肉豆蔻仁各150克,白術(shù)(銼,微炒)1200克,人參(去蘆)、茯苓(去皮)、訶藜勒(煨,取皮)各30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裂)各75克,麝香30克。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入麝香和勻,煉蜜為丸,如酸棗大。每次1丸,空腹時(shí)細(xì)嚼,用炒生姜加鹽煎湯送服,溫酒亦可。
(功效)溫中降逆。
(主治)食管癌,脾胃寒氣上逆,脅肋脹滿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惡心,噯氣吞酸,不思飲食,嘔吐不止。
七礬丸(《中醫(yī)癌瘤證治學(xué)》)
(組成)紅人參10克,雞內(nèi)金30克,代赭石60克,蜈蚣10條,土鱉子30克,水蛭150克,紅花30克,制馬錢子150克,硇砂15克,干漆(炒)、白礬各30克,柿餅霜60克。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1克一3克,用黃芪煎湯或開水送服,每日3次。
(功效)活血破瘀,通絡(luò)止痛。
(主治)食管癌中、晚期,咽物困難,僅能進(jìn)流質(zhì)飲食,甚至咽水也困難。
(宜忌)方中馬錢子毒性大,用時(shí)當(dāng)慎。
三棱散(《博濟(jì)方》)
(組成)荊三棱(擘破,以米醋600毫升,用文武火熬,令盡為度,勿見鐵器)90克,枳殼(去瓤,麩微炒)、木香、青皮、檳榔、官桂(去皮)、甘草(炮)各30克。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每次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
(功效)行氣消積。
(主治)積聚氣塊,心腹?jié)M悶,噎塞。
五汁安中飲(《新增湯頭歌訣》)
(組成)牛乳60毫升,韭汁、生姜汁、藕汁、梨汁各10毫
(用法)上5汁和為一處,加水少許煮熟,頻頻飲服。
(功效)養(yǎng)血潤燥,消瘀化痰。
(主治)食管癌,火盛血枯,痰郁互阻,噎塞,吞咽阻塞而痛,飲水不下,食物難進(jìn),食則吐出,夾有粘液,形體消瘦,肌膚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五心煩熱,欲飲涼水,舌質(zhì)紅而干,脈細(xì)而瘦。
牛郎串(《串雅內(nèi)編》)
(組成)白牽牛子(半生半炒,研取頭末)135克,檳榔30個(gè),莪術(shù)(米醋煮)、三棱(米醋炙)、茵陳、皂角(炙,去皮)各15克。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米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次9克,溫開水送服,每日2次。
(功效)消痰滌飲,理氣化瘀。
(主治)食管癌,胸骨后不適或疼痛,飲食梗阻,或食即吐出。
(實(shí)習(xí)編輯:劉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