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止痛藥,人們懷有一種非常復雜的情感,對待它的態(tài)度,東西方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
在國外
在國外,很多人只要出現頭痛、胃痛或者關節(jié)痛,就會買點止痛藥緩解癥狀,對他們來說,吃止痛藥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正常。但因此造成了很多問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項調查指出,從1999年到2015年,美國有約18.3萬人因過量服用阿片類止痛藥而死亡。
在國內
在國內,很多人將止痛藥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它會成癮,是毒品,一旦使用就會出現依賴性。所以,疼痛來襲時寧愿強忍痛苦,也不愿吃藥。尤其是一些經歷晚期癌痛的患者,無論醫(yī)生如何勸說,也不愿使用阿片類止痛藥,甚至出現了因為疼痛難忍而自尋短見的案例。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為什么會痛。疼痛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我防御機制,痛覺可作為機體受到傷害的一種警告,引起機體一系列防御性保護反應,促使人們緊急行動避開危險。
疼痛是某些疾病診斷的依據,醫(yī)生可以根據疼痛發(fā)生的位置,持續(xù)的時間及表現查找病因,對癥處理。由此可見,能夠感覺疼痛并非壞事。
比如胃病引起的胃痛,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胃藥,擅自服用布洛芬這樣的止痛藥,不但病情得不到緩解,藥物還會對胃粘膜產生刺激,加重疼痛。
過量服用止痛藥,對人體傷害很大,會造成肝腎功能的的損害,還會誘發(fā)消化道出血,過敏等情況,危及生命。
但是,有些疼痛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時候使用止痛藥則是利大于弊,比如痛經讓很多女性崩潰,通過正確使用布洛芬,疼痛可以得到緩解。
還有一些手術后需要康復訓練的患者,早期訓練非常關鍵,止痛藥可以讓他們的身體更能“配合”訓練。
對于一些癌癥晚期出現癌痛的患者,那種持續(xù)的疼痛讓人痛不欲生,使用止痛藥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質量。
非甾體類解熱鎮(zhèn)痛藥
比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這類藥止痛效果弱,沒有成癮性,常用于肌肉酸痛和感冒發(fā)燒引起的頭痛,神經痛。
中樞性鎮(zhèn)痛藥
代表藥物是曲馬多,止痛效果比第一類要強,主要用于急性疼痛和手術后疼痛。
麻醉止痛藥
鎮(zhèn)痛能力很強,比如嗎啡,杜冷丁,長期使用會成癮,主要用于晚期癌癥患者。
解痙止痛藥
如阿托品,主要用于胃腸道的痙攣性疼痛。
抗焦慮止痛藥
比如安定,它不僅是安眠藥,也可以緩解精神焦慮引發(fā)的頭痛。
一般首先使用非阿片類藥物,如果所用藥物、劑量及用法不能達到止痛效果,可加用弱阿片類藥物,如果二者合用后仍不能止痛,則可以使用強阿片類藥物。
根據疼痛程度、規(guī)律及首次有效止痛時間,應按時給予止痛藥,將疼痛控制在痛闊(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之下,而不是疼痛時才給藥。
對中、重度疼痛,最好使用兩種以上止痛藥物,這樣可以減少其用量及副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交替用藥:
長時期反復使用同一種止痛藥物,身體會產生依耐性,因此不能依賴增加劑量實現止痛效果,應及時改用其它止痛藥物代替。
止痛藥,用對了治病,用錯了致命。合理使用才是關鍵。該用的時候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正確使用,不該用的時候絕不濫用。胡亂用藥和拒絕用藥都是不科學的。
疼痛要不要用藥?區(qū)別對待見療效。
具體怎么來區(qū)分,關注我們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