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些“怪癖”
部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xiàn)某些“怪異”的行為,令大人不可思議、一籌莫展,比如酷愛廢棄物、垃圾,有異食癖等等。父母雖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但對改變孩子的怪毛病卻收效甚微。孩子到底怎么了?他們?yōu)槭裁磿@樣?對這些棘手的問題,家長又該如何對待?
在孩子眼里,廢物也是寶
不少幼兒在戶外游玩中總能有所“收獲”:見到樹葉、小石子、別人丟棄的小卡片等等,就往口袋里塞,攔都攔不住;在家里,被大人扔到垃圾桶里的各種飲料瓶、小包裝盒、包裝袋等垃圾也是孩子眼里的寶貝,往往會趁大人不注意撿回來。
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嗜好?
幼兒,特別是低齡幼兒,手眼的協(xié)調能力、手的抓握能力和小肌肉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能夠拿住或撿起一些小東西,他們對自己掌握的新本領興奮不已,再加上對所看到物品心存好奇、有探索的欲望,所以會不停地揀東西。
在孩子眼里,沒有貴重和有用的概念,只有他們感興趣、覺得好玩的事物,即便它們是一堆黃沙、碎石、樹葉、花瓣、狗尾巴草,或是破瓶爛罐,都能成為孩子的最愛。另外,如果某些廢棄物具有情感上的意義,如扎禮物的絲帶,能使孩子重溫獲得禮物時的喜悅,他們也可能將它看成寶貝。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可以酌情處理。首先,對孩子撿拾的物品做個簡單的分類,告訴他們哪些可以撿,哪些不能碰,比如不能撿掉在地上的食物,更不能往嘴里放。因為,地上的東西并不都是安全的,在撿陌生的東西前,務必征得大人的同意。
撿來的東西回家后立即清洗干凈,然后放進事先準備好的小盒子里“收藏”,有時間的時候,或利用“廢物”做手工,或把種子種在花盆里,讓它們發(fā)揮作用。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經常清理他的“寶盒”,隨著時間的推移,把那些不再喜歡的東西淘汰掉。
石子泥土成“美食”
有少數(shù)幼兒一段時間喜歡撿沙粒、小石子、小土塊一類的東西吃。有這種癖好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身體內缺乏某種營養(yǎng)素的信號,如鐵或鋅,當孩子體內這類元素的缺乏達到一定極限時,他們就有可能控制不住地尋找不應取食的東西當食物,醫(yī)學上將其稱為“異食癖”或“嗜異癥”。此外,父母疏于對孩子的照料或生存環(huán)境不良,孩子長時間缺乏關注,也有可能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適當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怎么補和補多少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如果孩子的異食現(xiàn)象是由親情缺失等心理因素造成的,父母就要想方設法給予孩子更多的照顧和關心,使之在親子快樂中逐漸轉移注意力;同時,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幫孩子了解科學的營養(yǎng)知識,克服不良習慣,恢復正常的飲食習慣。
喜歡和小動物作對
我們偶爾會看到一些孩子見到成群的螞蟻、蝸牛,就去用水澆或用腳踩;對其他一些小動物也并不友好。一些家長以為這是孩子淘氣,事實上,孩子可能另有隱情。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在遭遇心理壓力、挫折或不適應新環(huán)境時,容易產生攻擊性或破壞性行為。孩子虐待小動物,實際是心理障礙的外在表現(xiàn),他們往往通過這種方式發(fā)泄心中的郁悶、緩解緊張情緒。
出現(xiàn)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問問孩子,為什么突然不喜歡小動物了,是否遇到了一些不高興的事:比如,對新幼兒園的生活不習慣、沒有結交到新的好朋友、被老師批評了,還是想爸爸媽媽了……引導孩子說出他們心中的煩惱,然后采取相應措施,幫其找到釋放心理壓力的出口,避免遷怒于無辜的小動物。
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觀察螞蟻如何搬家、小貓怎么吃食、蝸牛爬行的樣子、兔子的步態(tài)……發(fā)現(xiàn)小動物的可愛之處,講述動物對人、對大自然的益處。讓孩子懂得:它們也是生命,也需要愛和尊重,引導孩子友善地對待小動物,激發(fā)孩子對小動物的同情心與愛心。另外,父母也要給他們更多的精神上的關愛,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愛的、幸福的,而不是被拋棄的、被冷落的,才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小動物,放棄虐待。
做怪相說臟話
做鬼臉是孩子慣用的把戲,但某些孩子“搞怪”的程度超出了做鬼臉。比如皺鼻子、擠眼睛、做出齜牙咧嘴的怪樣子;有時還說些不好的話。越制止越嚴重,擺出一副你說你的、我干我的的架勢。而且,自得其樂、陶醉其中。
小孩子喜歡模仿,無論是語言還是動作,都通過模仿習得。但是,在年幼階段,他們還分不清是非、好壞,不懂得怪樣子是丑的、不文明的,臟話是粗魯?shù)摹⒉欢Y貌的,他們只要對看到的、聽到的覺得新鮮、好玩,就不假思索地有樣學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