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的出現(xiàn),不僅擾亂了原本該有的平靜生活,也是對身體健康的一大考驗。現(xiàn)如今,遇上高血壓的人不在少數(shù),如何治療它,很多人都在尋找合理的方法,全國名老中醫(yī)陳意認為,治療此病,該從肝入手!這是為什么呢?且看正文!
專家表示,根據(jù)高血壓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頭痛眩暈、心悸失眠、肢麻舌強、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等,可將其歸屬于中醫(yī)學眩暈、頭痛、中風等范疇。
1從肝論治理論依據(jù)
《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經(jīng)脈》說:“虛則頭重高搖。”故認為眩暈與肝腎有關。唐代醫(y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肝厥頭痛,肝火厥逆,上亢頭腦也”,“其痛必至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于巔故也……肝厥頭痛必多眩暈”,認為頭痛、眩暈是肝火厥逆所致。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言,“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無痰不眩,無火不暈”,認為痰與火是引起眩暈的另一原因。
2情志因素與高血壓發(fā)病的關系
中醫(yī)學認為,高血壓病多與情志失調、飲食失節(jié)和內(nèi)傷虛損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以情志失調最為重要。長期五志過極,憂思惱怒,精神緊張,使肝氣郁滯,“氣有余便是火”,肝郁日久化火,則耗傷肝陰,導致陰不斂陽,肝陽偏亢,上擾頭目,發(fā)為高血壓??;或因肝腎同源,精血互化,肝火也可灼傷肝腎之陰,形成肝腎陰虛,肝陽偏亢之證。
高血壓病多因情志失調而發(fā)生、發(fā)展,情志失調則肝氣郁結,氣滯則血行不利,導致血脈瘀滯。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高血壓病的發(fā)生和變化多不同程度地受情志因素影響。因肝主疏泄,調氣機,暢情志,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運行無阻,血壓即可保持正常。若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一則瘀血內(nèi)生;二因木郁則土壅,土壅則樞機失轉,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痰氣凝滯。正如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言:“肝氣不升則先天之氣化不能由肝上達,胃氣不降則后天之飲食不能由胃下輸。”
3辨證論治,調肝為先
高血壓病,常見的辨證分型有以下三種:
①肝陽上亢型: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治以平肝潛陽,清肝瀉火;代表方劑為天麻鉤藤飲。
?、陉幪撽柨盒停侯^暈頭痛,耳鳴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治以滋陰潛陽,平肝息風;代表方劑為鎮(zhèn)肝息風湯。
③肝腎陰虛型:頭暈耳鳴,兩眼干澀,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小便短澀,大便干結,舌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治以滋補肝腎;代表方劑為杞菊地黃丸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