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跨文化交流一樣處理親子關系,是優(yōu)化日常親子溝通的“制勝”態(tài)度,但具體如何去做,許多家長卻摸不著頭腦。所以,今天開始我們會介紹一些親子溝通中操作性較強的小技巧,首當其沖的是傾聽技巧。
在接受心理咨詢師培訓時,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認真去傾聽每一個來訪者的心聲,同時避免對來訪者造成任何不必要的影響。如果在親子溝通中,父母能像心理咨詢師一樣盡可能聆聽孩子的心聲,小心處理親子關系,避免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那么應該可能達到很好的親子溝通效果吧。
然而,父母畢竟不是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父母也很容易忽略對孩子心聲的認真聆聽。一方面,親子溝通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海量溝通中大部分卻是沒有什么信息含量的“廢話”,不需要、也不可能時時刻刻豎起耳朵、全神貫注地傾聽。另一方面,親子間擁有絕對的熟悉度,父母容易“先入為主”、形成“刻板印象”,而忽視孩子身心成長中的細微變化、以及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新需求,從而常常忽視了傾聽。同時,中國家長以專制型居多,傾向于為孩子做決定,更加容易忽略傾聽。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的傾聽不足,最容易表現(xiàn)為“一心兩用”。在日常生活中,親子溝通的場景往往是這樣的:媽媽一邊忙著家務、爸爸一邊看報紙,也跟孩子說著話。有時候,這種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心兩用”實際上是非常高效的溝通,但也有時候,這種“一心兩用”卻真降低了傾聽的效果。
盡管日常的親子溝通中時不時出現(xiàn)“一心兩用”無可厚非,但如果成為親子溝通的一般化模式,則可能導致溝通障礙,不利于親子傾聽。試想,爸爸在家的時候總是手里拿著一份報紙,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既沒有目光接觸,手握報紙也不會擺出其他接納性強的姿態(tài)。那么,當有一天孩子想要跟他開展一段十分正式的對話時,就很難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聆聽,溝通的話匣子可能也很難被打開了。所以,“一心兩用”不能成為習慣,而應該根據(jù)不同情況作出相應調整,該專注傾聽的時候還是應該擺出專注的架勢來。
不僅忽視型父母在親子溝通中容易出現(xiàn)“一心兩用”、漫不經心的問題,很多專制型父母也可能犯同樣的錯誤,在親子溝通中缺乏對孩子的足夠關注和積極傾聽。但改變這樣的局面,其實也不難。一方面,在“一心兩用”的時候,父母們不妨主動讓孩子知道他們在認真聆聽孩子所說。比如,媽媽在做家務的同時,也給孩子一些反饋,對孩子正在訴說的內容有積極回應,以證明自己在認真聆聽;有時候也可以放下手上的事,跟孩子來一次認真的對話。如此一來,親子溝通不會永遠在父母“一心兩用”的情況下進行,即便是,父母也能讓孩子知道,他們只是形式上的分心,實質上非常積極傾聽著。當然,除了“一心兩用”式的溝通,親子間也應該多一些面對面的認真溝通,豐富溝通形式的同時,也全面提升傾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