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浪中,一艘船沉沒了,唯一的幸存者被沖到了一座荒島上。他每天都期盼能有人將他救出去,但奇跡并未發(fā)生。
為了活下來這名幸存者開始用樹枝搭建“房屋”,終于搭建好了,然而不幸再次降臨,在他外出尋找食物的空檔里,一場大火燒毀了他的房屋,他感到深切的絕望。
當他還沉靜在絕望中不可自拔時,一艘大船向他駛來,他獲救了。
“你們怎么知道我在這里的?”他問。
“我們看見有濃煙從這里升起,想或許有人在這里。”船員答。
我們的一生總在得與失之間,假如生活中一扇門關(guān)上了,必然有一扇窗打開。你在這里失去的,會從其他地方找回來。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上帝在給予的同時也會拿走點原本屬于你的東西,有時失去就是另一種擁有。
1.有起有伏是人生,有得有失是生活。
生活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取舍。
《孟子·告子上》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有得有失的人生才是生命的常態(tài)。
曾國藩的官場之路看起來似乎十分順遂。
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進士,道光二十年做翰林院檢討,道光二十七年擢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升授禮部右侍郎,十年間獲得七遷,連躍十級,可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曾國藩對此也頗為自負,在其寫給弟弟及朋友的信中,曾國藩這樣說,“三十七歲至二品著本朝尚無一人”“近年中進士十年而得閣學(xué)者,惟壬辰季仙九師、乙未張小浦以及余三人”。
在京為官期間,雖十年七遷,但曾國藩因性情得罪了不少權(quán)貴,幾乎成為滿朝大臣的公敵。在這段時間內(nèi),曾國藩動輒得咎,痛苦萬分,幾乎失去了在朝堂中有所作為的可能。
偏巧在這個時候,曾國藩獲得前往江西監(jiān)考的機會,途中因母喪歸家。太平天國席卷全國后,曾國藩便抓住這個機會為自己的人生打開了新局面。
咸豐二年后,曾國藩辦理團練,建立湘軍,在與太平軍的戰(zhàn)斗中立下赫赫威名。咸豐十年大破陳玉成,署兩江總督。同治三年,破南京,加封太子太保。憑借平定太平軍的功勞,曾國藩成為重臣。
平定太平軍帶給了曾國藩無上的榮耀,但也讓其失去了太多太多。
咸豐五年,曾國藩被困江西,曾國藩三弟曾國華率五千人趕去相救,后國華同李續(xù)賓征皖北,兵敗,殉難于三河。五弟曾國葆因悲憤兄國華戰(zhàn)死加入湘軍,后因積勞成疾病逝于湘軍大營。
得與失像生命中的兩個半圓,只有將其拼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生。人生起起落落,生活有得有失。
沒有誰的人生一直擁有,也沒有誰的人生一味失去。
2.人生有得有失,心境且平且淡。
亦舒在《天上所有的星》中寫道: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
曾國藩在其日記中也說:“襟懷貴宏大,世俗之功名得失,須看得略平淡些”。
曾國藩一生奉行理學(xué),以儒家傳統(tǒng)律己、修身,其也喜看《莊子》,十分欣賞蘇軾、陶潛等人淡然的意境。
最開始創(chuàng)建湘軍,惹得湖南地方官怨恨,曾國藩為此吃盡苦頭。
創(chuàng)建湘軍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曾國藩雖手握湘軍,但咸豐帝并未給予他帶兵的權(quán)力及地方行政的實權(quán),而是要其“幫辦軍務(wù),維持鄉(xiāng)里”。
咸豐帝派曾國藩前往江西鎮(zhèn)壓太平軍,江西巡撫與曾國藩不睦,曾國藩處處受氣。
曾國藩父親去世后,曾國藩上書丁憂,希望以此獲得職權(quán)。讓曾國藩沒有想到的是,咸豐帝順水推舟的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丁憂三年,實際上也就解除了曾國藩領(lǐng)兵的權(quán)力。
想到自己萬般辛苦竟轉(zhuǎn)頭成空,曾國藩起初是憤懣與不甘心的。失去的的痛苦如烈火折磨著他,曾國藩回到老家后拿起了老莊,回想自己過去多年的經(jīng)歷,終于大悔大悟。
得失往往與成敗聯(lián)系在一起。在同太平天國的戰(zhàn)爭中,曾國藩并不是常勝將軍,失敗在曾國藩的戰(zhàn)績中隨處可見,曾國藩在奏折中也曾用“屢敗屢戰(zhàn)”四字來形容自己。
面對失敗,面對失去的榮耀、權(quán)力,曾國藩終于學(xué)會了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再為失去惶恐,也不會緊緊抓住失去的東西不放,徹夜難眠。
人生有得亦有失,正是這種得失交替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趣。
我們常常為擁有而沾沾自喜,為失去而悶悶不樂,其實你現(xiàn)在擁有的可能轉(zhuǎn)瞬即會失去,你前一秒失去的在下一秒也會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回到你身邊。
人生就是一串的得與失,我們一邊擁有,一邊失去。塞翁失馬的故事我們都十分熟悉,面對得失的關(guān)鍵是要保持樂觀淡然的心態(tài),珍惜你現(xiàn)在所擁有的,正確對待已失去的。
誰的人生不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逝者不可追,來著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