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拿出兩個蘋果問自己的孩子要哪一個,他剛想說要大的,弟弟卻搶先說出了同樣的話。
母親憤怒地訓斥:怎么這么不懂事,都這么大了也不知道謙讓,就知道吃大的。
他趕緊住了嘴,眼睛一轉(zhuǎn),故作懂事地說:我要那個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
母親立刻和顏悅色地說:還是你懂事。然后把大的蘋果給了他,小的給了弟弟。
他心想:原來,想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只要撒謊就可以。
另一位母親同樣拿了幾個蘋果,想要分給孩子們,三個孩子爭先恐后地說想要最大的。
她把蘋果舉過頭頂,指著門前的草坪說:不如我們進行割草比賽吧,從東邊割到西邊,第一個到頭的就可以優(yōu)先挑蘋果。
通過比賽分蘋果?孩子們很興奮,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比賽中,他通過努力第一個到達了終點,也如愿吃到了最大的蘋果。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想要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了。
后來長大后,第一個靠掩蓋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得到想要的東西的孩子學會了欺騙、打架甚至搶劫,后來鋃鐺入獄。
而第二個靠自己努力獲得蘋果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努力、誠實,最終進入白宮擔任重要職務。
這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而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他在全美選取各界最成功的五十人,又在監(jiān)獄里選取了五十個重刑犯,請他們用書信談一下自己母親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上面兩個分蘋果的故事就是來信中兩個特別的例子,因為他們都是講了自己小時候母親分蘋果的故事。不過因為母親的方式不同,影響了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所以人生軌跡也截然不同。
每個人都有欲望,這是人的天性使然。孟子都說:食、色性也。特別是孩子本性善良單純,遇到喜歡的事物挑選最好的也是很正常的,他們會直接說出自己想要的,這也是孩子單純的表現(xiàn)。
太過清心寡欲的人容易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也沒有追求進步的想法,容易產(chǎn)生諸如抑郁、消極厭世的負面情緒。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陽光快樂積極向上,所以不要嘗試剝奪孩子適當?shù)挠?,這是孩子進步的階梯。
就像前面的例子中,大而紅的蘋果對于孩子來講,是一種十分美好的、有吸引力的事物,每個人都喜歡追求美好的事物,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第一位媽媽卻極力訓斥孩子的欲望,妄圖通過強堵的方式消除孩子的欲望。
她這樣做不僅沒有達到教育效果,反而從側(cè)面導致孩子通過撒謊、掩飾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的方式滿足欲望,達到自己的目標,從而內(nèi)心產(chǎn)生了一種錯誤的暗示:想要的東西需要欺騙去滿足,從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對自己的欲求用不正當?shù)姆绞将@得。
而第二位媽媽卻正視孩子的欲望,她不以孩子直接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為恥,而是采用疏導的方式告訴孩子欲望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成。讓孩子學會了努力、正直、陽光的優(yōu)良品質(zhì),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里曾經(jīng)說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話:“今夫儒者不本其所欲,而禁其所欲;不愿其所以樂,而閉其所樂,是猶決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什么意思呢?這段話就是說今天的儒家就是不這樣探究人們產(chǎn)生欲望的原緣,而只是一味禁止人們的欲望,不探尋人們追求快樂的由來,而只是一味阻止人們的享受快樂。這種做法就像決開了江河的源頭,卻又用手去阻擋江流一樣。
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欲望時候不能大驚小怪,把欲望當洪水猛獸,讓孩子以欲望為恥。不能強堵要巧疏,如果沒有正確的途徑抒發(fā),孩子將欲望掩蓋起來,用其他不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欲望,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我們都聽過“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故事。小時候有一個孩子在鄰居家偷了一根針,母親看到了裝作沒看見,那個孩子愈發(fā)膽大,長大了去偷別人的金子,被捉住要砍頭。他請求自己死之前能最后給母親說一句話,竟然將母親的耳朵咬掉。母親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說自己怨恨母親在自己小的時候做錯事沒有及時勸阻教育他,讓他在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就染上偷竊的毛病,以致在犯錯的路上越走越遠。
人人都有欲望,欲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給人奮斗的動力,但又容易溝壑難填。欲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發(fā)揮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主要就是看家長如何引導。
良性的欲望我們可以稱之為愿望、理想,是我們達成某種目標的內(nèi)驅(qū)力。比如孩子想獲得名列前茅的成績,比如孩子想去旅游景區(qū)游玩,這些美好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和豐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如果孩子覬覦別人的東西,孩子想破壞公共財物,又或者想在景區(qū)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孩子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來分辯對錯好壞,所以他認識不到這樣做是不對的,這就需要做父母的在旁引導。合理節(jié)制,欲望不可傷及無辜,不然你的孩子就真的成了人人厭惡的熊孩子。
合理的欲望及時滿足,不合理的欲望要用規(guī)則來引導。規(guī)則之內(nèi),讓孩子去努力爭取,規(guī)則之外,告訴孩子界限,讓他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是欲望的保證。家長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認識:自己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要果斷放手。
欲望給人奮斗的動力,而欲望得到合理滿足也能夠增強幸福感。所以不要對孩子的欲望諱莫如深,而應該積極引導,把它當作孩子成長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