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大學班長拜托我去請公司的一個大牛校友來群里做一個職業(yè)規(guī)劃的分享;
這個學術(shù)高手是個無比內(nèi)向的人,讓他在一個500人的群里說話,簡直像要了他的命一樣。
為此,他躲了我一個星期。
最后,在我軟磨硬泡下還是同意了。
本來計劃一個小時分享,半個小時答疑。
結(jié)果因為大家熱情高漲,師兄又格外給力,越說越嗨,問答環(huán)節(jié)整整多出一個小時。
眼看著到了11點,我急忙私信班長控制一下時間。
他不情愿地在群里吼了一聲,大家才開始對師兄的到來表示感謝,準備收尾。
這時,忽然有人丟出一個紅包,寫著四個字:“謝謝師兄”。
顯然,這個紅包是到不了師兄手里的。
玩微信群的人有個習慣,見紅包就搶。
不是為了錢,完全是一種習慣動作。
于是,搶了紅包的人趕緊又重新發(fā)一個紅包退回去。
可往往師兄還是拿不到這份錢......
就這樣折騰了半個多小時,一筆小錢穿越了七八個人之后,再也沒有人有耐心去尋找它到底去了哪里。
當然,師兄此時估計早已經(jīng)洗洗睡了。
看著這個飄來飄去的紅包,想起師兄口干舌燥地說了快三個小時,什么都沒落著,我心里其實挺不是滋味的,于是決定第二天情他吃頓大餐。
吃飯的時候,我們聊起前一天的分享會,還沒等我開口問他感覺怎么樣,他就笑逐言開地跟我道謝:
沒想到閑扯兩句還能賺錢。以后我能開大個第二職業(yè)了。以后有空再去跟大家聊聊。
原來,分享當天班長就給師兄塞了一個一千塊的紅包。
我心里默默點贊,難怪人家說班長這人特別有心,總能把事情做周全。
有些事可以高調(diào)地宣揚,有些事真的只適合默默地做。
如果是為了活躍氣氛,在微信里發(fā)發(fā)紅包讓大家開心挺好,但是如果只是為了表達謝意,何不默默地把好事做了。
這份心意何須那么多人知道呢?
一個人群聊的方式里藏著他的素養(yǎng)。
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人心自會明了。
你總怕別人不知道你做了什么,難免會有作秀的嫌疑。
作秀的本質(zhì)是一種利用,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經(jīng)不起的就是這兩個字。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朋友,永遠只活在有別人的地方。
每天在群里@你各種嗨聊,私下里卻從來不講一句話。
她還經(jīng)常讓我?guī)兔ν扑]這推薦那,從英語學習班到健身房,小到化妝品,大到買車買房,有一次她在群里問我,我家房價時,我真的崩潰了。
無數(shù)人跑來問我:原來你買房啦。
起初,我總是在群里回應她,心想或許她只是想求推薦又擔心群里沒人回太尷尬。
可后來,有朋友提醒我,她只是想告訴一下大家她有錢買房了。
即便不是故意炫耀,這樣的人就是會讓你心里覺得膈應。
每個人對隱私的要求都不一樣,如果分不清哪些話題適合私聊,最好不要點名道姓地群聊。
微信群里,經(jīng)常某個話題聊著聊著就變成兩個人的對話。
有人就會說一句“咱們私聊”,然后默默地離開。
而有些人卻會熱火朝天地繼續(xù)刷屏,留下其他人都在默默地圍觀。
每次看著我都覺得有點奇怪。
如果不是值得大家討論的事情,就不要占用空間了吧。
還有一種喜歡群聊的人,也挺嚇人。
有個特別喜歡買買買的朋友搞了一個“種草群”,每天就是各種分享,從化妝技巧到海淘代購,都是熟人才能進,大家平時無非就是聊聊哪些化妝品好用,哪些品牌要被拉黑。
也有些人專門做時尚類公號,經(jīng)常來詢問姑娘們的用戶體驗,簡單來說,就是一群有錢又有主見的姑娘手拉著手燒遍天下無敵手,多么和諧。
可是,自從群主晴子的小學同學B出現(xiàn)之后,畫風突變。
她每天在群里基本上做的一件事就是at晴子,一口一個“親愛的”,然后開始回憶童年,順便不經(jīng)意間地加了群里好幾百人的微信,打著晴子的旗號要福利,然后又在群里各種抱怨自己買的東西不劃算。
終于有一次,她和一個做代購的姑娘在群里開撕。
起因是她覺得自己買了一個假的海藍之謎,拿到手之后覺得氣味不對勁。
其實,這種事群里經(jīng)常會發(fā)生,消息紛繁復雜,渠道又亂七八糟,再加上自己篩選能力有限,難免一邊買一邊心驚膽戰(zhàn)。
可是,沒人會在群里說這件事,大家都是私下里解決,如果真的作準了遇上騙子,晴子才會在群里發(fā)個公告。
后來,做代購這個姑娘跟晴子哭訴,自己的銷量受了不小影響。
她跟晴子是好多年的朋友,后來移民出國,在群里賣了很多年東西,從沒人說過她不好。
可現(xiàn)如今,鋪天蓋地的代購作假的新聞和一句不太熟的人的質(zhì)疑,就群里很多人失去了對她的信任。
人言可畏這四個字,傷人不輕。
朋友之間的相處貴在舒服,有時候想得少也情有可原。
但是,社群就是一個社會群體,和一個人說與和一群人說話有根本上的區(qū)別。
誰也不會知道自己“隨便說說”會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更何況你的言論不過是憑感覺。
講真,即便是對方做錯了。
在群里“揭短”也是極不合適的。
當然,普通朋友一般不這么干,通常這么干的是老板。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特別喜歡在微信群里指導工作的上司。
我見過一個,是閨蜜的老板。
有一次,我們一起吃晚飯,她不停地拿著手機看,平時她從不會這樣。
我問她怎么了。
她揮舞著手機跟我說,“老板又開始不滿意了。”
原來,她老板經(jīng)常在群里曬出某個人做的PPT,開始點評。
她一邊給我展示一邊苦笑著說,自從換到這家公司,她就找回了學生時代考試張榜時的緊張。
記得在TED里看過一個叫做《團隊領(lǐng)導最后吃飯》的演講,其中提到為員工建立一個牢固的“安圈”,才能激發(fā)員工的敬業(yè)精神。
放眼身邊,大部分人上班的狀態(tài)還是人心惶惶,更何況還要時常被五花大綁拉出來晾晾。
講真,連學校都不允許公開排名了,職場卻還有人公開點評。
我喜歡的老板從來都是默默地給你提意見,可是逢人就對你贊不絕口。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工作,才能感覺是自己人。
其實,群聊里經(jīng)常能看出很多問題,從什么樣的話題可以聊,怎么聊,都能看出一個人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
至少在我看來,涉及別人隱私的事、自己拿不準的事,還有批評別人的事,都不適合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