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牙周科的醫(yī)生常常會遇到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其全口有多數(shù)牙存在不同程度的松動和移位,經(jīng)過牙周完善和系統(tǒng)的治療后,牙齒的松動度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但是由于牙周治療不能使移位的牙齒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也不會使松動的牙齒在短期內(nèi)完全改善,患者仍會出現(xiàn)食物嵌塞,咀嚼無力等癥狀,還有一些患者因牙列擁擠,不利于菌斑的控制,導致牙周炎的癥狀得不到緩解。
因此,通常通過牙周系統(tǒng)治療后我們會建議患者至正畸科進行正畸治療,但是患者轉診到正畸科后,很多正畸科醫(yī)生不愿接診,即使有醫(yī)生愿意接診,在與患者進行溝通過程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自愿放棄正畸治療,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牙周炎的患者到底能不能進行正畸治療?
原來,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牙周炎患牙的支持組織減少,包括附著水平喪失,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齦退縮等,使患牙不能承受正畸壓力。
另外,矯治器的弓絲及托槽等裝置會對牙齦組織造成不良刺激,以及不利于口腔衛(wèi)生措施的實施,常造成菌斑的堆積,進而加重牙周組織炎癥,所以不主張對牙周炎患者施行正畸治療。
通過查閱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年來的大量臨床實踐和研究表明:只要把握好適應癥,正確選擇病例,以及采用恰當?shù)恼椒?,把握好開始正畸治療的時機,對患牙施加生物限度以內(nèi)的正畸力,不僅不會引起和加重牙周組織的破壞,有時還能改善病情。
一、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療的適應癥
我們來看看教科書怎么說。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4版《牙周病學》中說明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療的適應癥包括:糾正前牙深覆牙合;前牙病理性扇形移位、過長、扭轉和出現(xiàn)間隙;排齊擁擠錯位的牙齒,形成良好的外展隙;調整基牙的位置,使它們處于平行位置,利于義齒的戴入,也免除或減少對牙體組織的切割;后牙缺失未及時修復,鄰牙向缺牙間隙傾斜,形成深的骨下袋;建立良好的咬合關系和重要的咬合標志等。
而且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5版《口腔正畸學》中也提到牙周病不是正畸治療的禁忌癥,但對罹患牙周病的患者正畸治療的前提是:患牙牙槽骨吸收不超過1/2,且必須在牙周靜止期,牙周炎癥得到控制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但是目前,臨床上需要進行正畸治療的牙周炎患者的適應癥遠遠不局限于此。
二、牙周炎患者開始正畸治療的時機
牙周炎患者應在牙周炎癥已經(jīng)得到控制、全身和局部刺激因素及深牙周袋已消除、牙齦保持在健康狀態(tài),而且患者已經(jīng)掌握菌斑控制的方法能自行控制菌斑的時候開始正畸治療。
牙周治療后組織恢復需要一段過程,故一般主張在牙周治療結束后2~6個月時開始正畸治療。有些牙周手術如植骨術、GTR等需要在正畸開始之前進行,則應在手術后3~6個月再開始。
三、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療的原則
1、全面系統(tǒng)考慮:正確診斷,設計全面合理的治療方案,并與牙周科配合,對矯治前、中、后的牙周情況進行治療和定期監(jiān)護。
2、充足的支抗:患者由于牙周問題,使支抗減弱,因此必須增強支抗,可考慮采用微種植體支抗。
3、策略性拔牙:對牙周病患者應避免長距離移動牙齒,盡量少拔牙,不強調對稱拔牙。
4、選擇合適的矯治器:多選擇較小而易清潔的固定裝置及設計簡單的矯治方法,以利于菌斑的控制。
5、正確的應用矯治力:正確的施力大小和施力方向,是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的關鍵。正畸力要選用柔和而大小適宜的力,促進及誘導牙周組織的增生。
由于牙周病患者多為成年人,而且牙周病本身就增加了正畸治療的難度,對醫(yī)技及矯治條件的要求更嚴更高,對正畸科醫(yī)生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但是我們希望通過與牙周科醫(yī)生密切合作,正畸科醫(yī)生可以直面這樣的挑戰(zhàn),為牙周病患者的口腔健康而共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