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腹壁肌肉發(fā)育不良別名:薄腹突出綜合征
(一)治療
在治療先天性腹肌發(fā)育不良的方案中,應首先重點治療威脅生命的肺功能發(fā)育不良及腎功能不良,隨后考慮先天性腹肌發(fā)育不良的修復。
1.呼吸功能不全的對癥治療 呼吸功能不全是生后第1周內死亡的主要原因,為肺發(fā)育不良及輔助呼吸動作的肌肉功能低下所致。無根治療法,只有對癥治療:給氧、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必要時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多數(shù)病例只能延緩死亡,有少數(shù)發(fā)育不良的肺可逐漸發(fā)育,肺功能逐漸改善。
2.保護腎功能 盡早解除尿路梗阻,積極防治泌尿系感染,是保護腎功能的首選療法。應根據(jù)患兒的全身情況、尿路梗阻的部位及嚴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解除尿路梗阻。在患兒情況較差、梗阻較嚴重時,應作急癥手術,在梗阻的近側作腎、輸尿管或膀胱造瘺術,以分流尿液到體外。待以后一般情況改善時,再手術根治梗阻。根治手術的方法很多。應根據(jù)病變的情況酌情選擇。
腎功能不全者,出現(xiàn)無尿或少尿,即使是新生兒,也可長期作腹膜透析,以治療尿毒癥。腎衰竭者,可進行同種異體腎移植術。
3.輕度腹肌發(fā)育不良的治療 體態(tài)尚可,勞動不受限制者,不需治療,也可穿彈性腹帶或內衣。局部腹肌發(fā)育不良已形成腹壁疝者,應作局部修補術。
4.嚴重腹肌發(fā)育不良的重建手術 因PBS較罕見,故手術例數(shù)均較少,經(jīng)驗都不豐富。歸納手術方法主要有3類。
(1)Ehrlich術:1986年報道6例。手術取腹正中切口,上起自胸骨劍突,下達恥骨聯(lián)合。為了同時行隱睪下降術和(或)修整其他泌尿系畸形,可在切口的下端兩側分別作短的橫切口。銳器向兩側游離皮膚及皮下組織,直到腹部外側,接近腋中線。操作時不可損傷筋膜,仔細止血。切除臍,將兩側的筋膜緣盡量牽拉到對側腰前方,置褥式縫合線。用拉鉤保護,將腹內器官納入腹腔,避免被縫針損傷。拉緊縫線打結。至此腹前壁已加固成兩層重疊的腹肌筋膜。切除多余的皮膚,置皮下橡皮條引流,縫合皮膚。
全部病例術后無切口感染,無組織缺血壞死,腹部皮膚光滑。如切掉臍部,影響美觀,對患者的心理有不良刺激,遂設計改良手術方法,保留臍。保留臍的手術與原始手術的區(qū)別是在切開皮膚時,圍繞臍周作圓形切口,使臍及其基底的諸韌帶附著在一側肌筋膜緣上。作重疊縫合時,毫無困難地置臍于腹中線的原位。自1993年以來,山東濟南人民醫(yī)院共作改良的手術5例,術后無并發(fā)癥。
(2)Mongort術:手術步驟:
①切除多余的皮膚。在腹中部作杏仁狀切口,切口上端起自胸骨劍突,下端止于恥骨聯(lián)合。如果患者的腹肌發(fā)育不良是不對稱的,切口應偏移向較嚴重的一側。保留臍,全層切除皮膚,露出肌筋膜層。
②在腹部兩側作自上而下的直切口。在杏仁切口的兩側邊緣,切開腹肌筋膜及腹膜(往往在筋膜層間見不到肌肉組織,分不清各層筋膜及腹膜),該切口不會損傷腹壁上、下動脈。腹正中自上至下保留一條筋膜片,也完整地保留了臍和與之相連的韌帶。通過此切口,可同時進行必要的隱睪下降術和腎盂成形術。
③關閉腹腔。將腹正中的筋膜片縫合固定在腹一側的肌筋膜上。仔細止血后,牽拉兩側的肌筋膜邊緣至腹正中肌筋膜片的前面,在腹中線邊對邊縫合。最后縫合皮膚。
此手術設計者自己(1991)報道9例,包括1女8男,隨訪時年齡最大者已19歲。后來Thomas(1992)報道8例,患兒年齡為4~12歲。術后均無感染,無組織缺血性壞死。腹部外形正常。在兩層肌筋膜間的腹膜未引起任何并發(fā)癥。術后早期個別病例曾感到腹部緊迫、不舒服,隨后也適應了。手術設計者認為,該法的優(yōu)點是保留了較堅強的腹直肌及其筋膜鞘,保留了臍。
(3)Randolph手術:術前作腹部肌肉的肌電圖,以了解各部位肌肉的功能,并在下腹部功能較差的肌肉上緣,劃出標記。
患兒仰臥,抬高下肢,只讓頭及胸背部接觸手術臺。廣泛消毒皮膚,鋪手術巾。作雙重“U”形橫切口,先作下面的切口,起自第12肋與脊柱間,斜向下外,沿髂嵴前部,經(jīng)腹股溝,到恥骨聯(lián)合。在對側作同樣的切口,兩側切口在恥骨聯(lián)合會合。切開腹壁全層,打開腹腔。順便完成睪丸下降術和(或)泌尿系畸形矯治術,隨后作上面的橫切口。該切口和下面的切口起自相同的地方。逐漸向下、向外、向前呈弧形,到達腹中線,與對側上面的切口相聯(lián)合,成為完整的“U”形。切口在腹中部的位置,既應考慮肌電圖描記的腹肌功能,也應根據(jù)腹膨隆的程度來決定。切口太低術后腹外形改善不理想,太高可能過多地切除有功能的腹肌,也可能影響切口縫合的緊張度。經(jīng)此切口,切除多余的全層腹壁??p合腹壁切口時,在恥骨結節(jié)及髂嵴前部,應將肌肉與骨膜牢固縫合,形成新的肌肉附著點??p合過程中需將各層腹筋膜及腹肌逐層嚴密對合,最后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術后插胃管,作胃腸減壓。
作者共作8例手術。認為該手術在肌電圖指引下,保留了有功能的腹壁肌肉,設置的切口保護了支配肌肉的神經(jīng),可同時行隱睪和上尿路畸形手術。缺點有術后臍部下移,腰部仍膨隆,上腹部的皮膚皺襞仍較多等。
對全腹肌發(fā)育不良綜合征病兒多主張行保守治療,即應用彈力繃帶或腹帶包扎腹部,保護內臟器官防止損傷,利于患兒行走。手術治療多針對嚴重泌尿畸形或尿路梗阻者。有作者報道局部腹壁缺如在發(fā)育過程中可自行閉合。對于腹壁局限性全層肌肉缺損已形成腹壁疝者,應行腹壁修補術,不合并泌尿系畸形或畸形較輕者行腹壁修補術后,泌尿系癥狀可逐漸好轉。前腹壁一側或兩側肌肉完全缺如者可行腹壁折疊術。亦有不少學者用人工材料或自身材料修補腹壁缺損,并獲得了較好療效。
(二)預后
PBS患者的病死率較高。新生兒期死亡的原因多為肺發(fā)育不良或腎發(fā)育不良。在成長過程中,死亡的原因多為腎衰竭。
Druschel觀察60例新生兒患者,36例死亡,病死率為60%。在生后第l周死亡者,多數(shù)因肺發(fā)育不良致死。Pillion歷時20年,追蹤14例PBS,4例生后1個月內死亡,2例死因是膿毒血癥,另2例為腎衰竭。其余10例中,6例年齡已過10歲6個月,腎功能正常。另外4例8~17歲,患慢性腎衰竭,其中3例是腎衰竭的晚期。1970~1987年間Reinberg隨訪了32例 PBS患兒,11例因腎衰竭在新生兒期或小嬰兒期死亡,尸解9例,6例為腎臟彌漫性嚴重發(fā)育不良。較長存活的10例也患腎功能不良,作13例腎的組織學研究,9個標本有區(qū)域性腎發(fā)育不良,占整個腎實質的25%,主要是由于下尿路梗阻及腎盂腎炎,使腎組織受損傷,影響了腎功能。
以上的研究結果明確提示,腎功能與PBS預后關系極密切,早期發(fā)現(xiàn)及適時解除尿路梗阻,防治尿路感染,是爭取PBS患兒長期存活的重要措施。
先天性腹壁肌肉發(fā)育不良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先天性腹壁肌肉發(fā)育不良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先天性腹壁肌肉發(fā)育不良找醫(yī)生
更多 >先天性腹壁肌肉發(fā)育不良找醫(yī)院
更多 >- 醫(yī)院地區(qū)等級
-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東湖區(qū) 三級甲等
- 宜良縣第一人民醫(yī)院 宜良縣 二級甲等
-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鼓樓區(qū) 三級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