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包蟲病
細粒棘 球絳蟲的終宿主。成蟲寄生在犬小腸中,卵隨糞便排出后污染食物,人(或羊、豬、牛)進食后,在上消化道中卵殼經胃液消化而孵化成幼蟲,即六鉤蚴,后穿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至門靜脈系統(tǒng)(腸系膜、大網膜和肝)。大多數蚴滯留在肝內(約75%~80%0少數六鉤蚴通過肝進入小循環(huán)至肺(約占8%~15%)及其他器官,如腸系膜、網膜、脾、盆腔、肌肉、皮下組織等。
六鉤蚴進入肺后,逐漸發(fā)育成包蟲囊腫,約半年長大至1~2cm,由于肺組織疏松、血流循環(huán)豐富及胸腔負壓吸引等因素,六鉤蚴在肺內生長速度比在肝腎內快,平均每年增長至原體積的1~2倍,達2~6cm左右,囊腫最大的可達20cm,囊液重達3000g以上。包蟲囊腫含有外囊和內囊。內囊是包蟲囊腫的固有囊壁,厚度僅1mm,壓力卻高達13.3~40kPa(100~300mmHg),易破。內囊又可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生發(fā)層,很薄,分泌無色透明囊液,產生很多子囊和寄生蟲頭節(jié),如脫落于囊腔內,即成為包蟲沙。外層無細胞,多層次,半透明,乳白色,具有彈性,外觀酷似粉皮。外囊是人體組織對內囊的反應形成的一層纖維性包膜,包繞著整個內囊,厚約3~5mm。內外囊間為潛在腔隙,無液體和氣體,也不粘連。
肺包蟲囊腫80%為周邊型,右肺多于左肺,下葉多于上葉。右肺血流量略多,與肝臟較近,二者之間有較豐富的淋巴管相通,這可能是右肺多見的原因。囊腫多為單發(fā),占65%~75%,多發(fā)者一般是2~3個,一側或雙側。約17%~22%并發(fā)其他部位囊腫,肺、肝并發(fā)的最常見,占13%~18%。
肺包蟲囊腫80%為周邊型,右肺多于左肺,下葉多于上葉。右肺血流量略多,與肝臟較近,二者之間有較豐富的淋巴管相通,這可能是右肺多見的原因。囊腫多為單發(fā),占65%~75%,多發(fā)者一般是2~3個,一側或雙側。約17%~22%并發(fā)其他部位囊腫,肺、肝并發(fā)的最常見,占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