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訓練是運動療法中的基本訓練手段之一。有如下方面的作用和意義:防止失用性肌萎縮,特別是當肢體在治療時被固定后所引起的暫時性肌萎縮;肌力訓練加強關節(jié)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防止負重關節(jié)發(fā)生機能改變。
原理:
1.肌肉適應性改變:肌力訓練的作用并非是肌纖維的增加。在人類出手之后,肌纖維的數(shù)量就已定局。通過肌力訓練主要是使肌肉產(chǎn)生適應性變化,并由此增強肌力。肌肉的適應性變化包括:①使肌肉的形態(tài)結構變的更加發(fā)達、完善,同時肌肉功能也可獲得改善。②經(jīng)系統(tǒng)的肌力增強訓練后,肌肉體積增大,肌纖維增粗,收縮蛋白、肌紅蛋白、酶蛋白增加,ATP、熱能含量和糖原儲備增加,毛細
血管密度增加,結締組織量也增多。
2.超量恢復:訓練時和訓練后肌肉的即時變化為疲勞和恢復的過程。訓練后肌肉出現(xiàn)疲勞時,肌肉的收縮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顯下降,同時能源物質等也有所消耗。這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休息才能使生理功能逐漸恢復,消耗的能源物質得以補充。在恢復到訓練前水平后,可出現(xiàn)一個超量恢復階段,即各項指標繼續(xù)上升并超過訓練前水平。如果下一次肌力訓練在前一次訓練后的超量恢復階段內進行,那么就可以該超量恢復階段的生理生化水平為起點,使超量恢復疊加和鞏固起來,實現(xiàn)肌肉形態(tài)及功能的逐步發(fā)展。因此,超量恢復是肌力訓練的生理學基礎。
應用原則:
1.根據(jù)患者原有肌力水平選擇合適的肌力訓練方式。
?。?)肌力為0級時,宜進行電刺激療法、被動運動及傳遞沖動訓練(即患者在思想上用力試圖作肌肉收縮活動)。傳遞沖動訓練與被動運動結合進行,效果較好。
?。?)肌力為1~2級時,宜進行電刺激療法、或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此時肌肉已有一定的肌電活動,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效果較佳,同時配合助力運動訓練和其他免荷運動訓練。
(3)肌力為3~4級時,宜進行徒手抗阻訓練和各種器械的抗阻訓練。
?。?)耐力較差的肌肉群,宜進行肌肉耐力訓練。
2.徒手抗阻訓練
?。?)訓練前首先評定患者的肌力和關節(jié)活動度情況,明確功能受限程度,以確定適宜的抗阻運動形式和運動量。
?。?)使患者處于適合訓練的舒適體位,以被動運動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運動,告訴患者盡最大努力但在無痛范圍內完成訓練,訓練過程不要憋氣;治療師只起指導、監(jiān)督作用。
(3)將阻力置于肢體的遠端,確定阻力的方向,一般為所需運動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運動。
?。?)提供的阻力應適合患者現(xiàn)有的肌力水平,初始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漸增大阻力;訓練中動作宜平穩(wěn),患者的最佳反應為無痛范圍的最大用力。
(5)患者如不能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或訓練中有明顯疼痛、收縮的肌肉發(fā)生震顫、發(fā)生替代運動時,應改變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訓練中應適當提供語言指令,以增加訓練效果。
?。?)每一運動可重復8~10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漸增加訓練次數(shù)。
3.器械抗阻訓練
主要由訓練器械施加阻力,以增加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復肢體運動功能的訓練方法。適用于肌力在3級以上者。根據(jù)肌肉收縮不同方式,器械抗阻訓練分為等長抗阻訓練、等儀器設備。
(1)等長肌力訓練:利用肌肉等長收縮進行的抗阻訓練。肌肉等長抗阻收縮時,肌張力明顯升高,肌力顯著提高,但不產(chǎn)生明顯的關節(jié)運動。等長抗阻訓練主要適用于關節(jié)不能或不宜運動時(如關節(jié)石膏或夾板固定、關節(jié)創(chuàng)傷、炎癥或關節(jié)腫脹等情況)的肌力訓練,以延緩和減輕肌肉廢用性萎縮。
?。?)等張肌力訓練:利用肌肉等張收縮進行的抗阻訓練,訓練時作用于肌肉上的阻力負荷恒定,有明顯關節(jié)運動。適用于發(fā)展動態(tài)肌力和肌肉耐力。
等張肌力訓練包括向心性訓練和離心性訓練,肌肉主動縮短,使肌肉的兩端相互靠近者為向心肌力訓練;相反,由于阻力>肌力,肌肉在收縮中被被動拉長,致使其兩端相互分離者為離心肌力訓練。
?。?)等速肌力訓練:在專門的等速訓練器上進行訓練。訓練前設定運動速度、間歇時間、訓練組數(shù)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等。訓練中運動速度不變,但遇到的阻力則隨用力的程度而變化,以使運動肢體肌肉的肌張力保持最佳狀態(tài),從而達到最好訓練效果。
4.肌肉耐力訓練:
肌力訓練的同時已有肌肉耐力訓練,但兩者在訓練方法上有所不同。為了迅速發(fā)展肌力,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抗較重負荷,重復次數(shù)較少;而發(fā)展肌肉耐力則需在較輕負荷下,在較長時間內多次重復收縮。臨床上常將肌力訓練與耐力訓練結合起來進行訓練,從而使肌肉訓練更為合理。常用的增加肌肉耐力的方法有:
?。?)等張訓練法:先測定重復10次運動的最大負荷,即為10RM值。用10RM的80%量作為訓練強度,每組練習10~20次,重復3組,每組間隔1min。亦可采用
5cm寬、1m長的
彈力帶進行重復牽拉練習。彈力帶的一頭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據(jù)需要進行某一肌群的耐力練習,盡量反復牽拉彈力帶直至肌肉疲勞,1次/d,每周練習3~5d。
?。?)等長訓練法:取20%~30%的最大等長收縮阻力,作逐漸延長時間的等長收縮練習,直至出現(xiàn)肌肉疲勞為止,1次/d,每周練習3~5d。
?。?)等速訓練法:在等速訓練儀上選擇快速運動速度,然后作快速重復運動,對增強肌耐力較明顯。每次重復運動100次為1個訓練單位。根據(jù)肌肉功能適應情況,逐漸增加收縮次數(shù)到2個或3個訓練單位,每組間休息3~5min,直至出現(xiàn)肌肉疲勞為止,1次/d,每周練習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