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喉喘鳴如何正確護理?
摘要:先天性喉喘鳴對寶寶生長發(fā)育及營養(yǎng)狀況并無明顯的影響。先天性喉軟化是新生兒及嬰兒喉喘鳴的最常見病因,一般在2周左右出現(xiàn)明顯癥狀
寶寶有喉喘鳴是怎么回事?
先天性喉喘鳴、急性喉炎等誘發(fā)
喉喘鳴是新生兒期較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氣流通過患兒氣道的狹窄段產(chǎn)生湍流所致。新生兒喉喘鳴最初癥狀為有喘鳴聲,部分患兒可伴有嗆奶或嘔吐以及呼吸困難等。引起喉喘鳴的常見疾病有:先天性喉喘鳴(喉氣管軟骨軟化癥)、急性喉炎或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呼吸道異物、聲帶麻痹、外傷狹窄、喉乳頭狀瘤、喉水腫、
會厭囊腫、急性
會厭炎、聲門下血管瘤、先天性喉狹窄及喉蹼等。新生兒喉喘鳴非常容易誤診,建議將喉鏡檢查作為喉喘鳴患兒的常規(guī)篩選手段,有條件者可進行喉部CT檢查。
先天性喉喘鳴對寶寶生長
發(fā)育及營養(yǎng)狀況并無明顯的影響。先天性喉軟化是新生兒及嬰兒喉喘鳴的最常見病因,一般在2周左右出現(xiàn)明顯癥狀,大多在1歲半到2歲時癥狀消失,10%左右的先天性喉軟化患兒需手術干預。如果是臨床表現(xiàn)嚴重的患兒,會由于呼吸困難及長期缺氧而導致漏斗胸或雞胸。因為喉喘鳴導致患兒肺功能受到影響,有的還會導致出現(xiàn)心臟擴大的情況。同時,先天喉部發(fā)育異常、占位、氣管異常等原因也會導致喉喘鳴,臨床應注意鑒別。
警惕呼吸困難、喉喘鳴等癥狀
會厭囊腫是臨床常見的小黏液腺病變,常由于會厭黏膜黏液腺管受阻而致黏液潴留所形成。少數(shù)由于先天畸形、外傷、炎癥和其他良性腫瘤囊性變所致。臨床上檢查多見囊腫位于會厭舌面,呈半球形,表面光滑,灰白色、微黃或淡紅,間有微小血管縱橫其上。先天性會厭囊腫是一種較少見的新生兒或嬰兒上呼吸道梗阻的喉發(fā)育異常疾病,在新生兒中發(fā)病率約為2/100000,可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吸氣性呼吸困難、喉喘鳴、
聲音嘶啞或吞咽困難等。在早期,臨床上僅有喉喘鳴的表現(xiàn),易被誤診為先天性喉喘鳴。
寶寶有喉喘鳴怎么辦?
綜合病史、癥狀、體征等
任何疾病都需結(jié)合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最后做出診斷。首先,應收集病史及癥狀表現(xiàn)時應關注圍產(chǎn)期的情況、患兒喉喘鳴開始的情況、喉喘鳴和喂養(yǎng)及體位的關系、患兒生長發(fā)育的情況、是否有異物吸入史、胃食管反流的癥狀、是否有誤吸或喂養(yǎng)困難的情況、是否有相關的體征(如三凹征、紫紺、呼吸暫停)、是否有診斷的肺及神經(jīng)方面的疾病等。一般來說,炎性疾?。毙院硌椎龋┖秃粑喇愇锇l(fā)病較急,當患兒無聲嘶、吞咽痛很明顯(可表現(xiàn)為流涎)而口咽部炎癥程度不足以解釋時要注意是否為急性會厭炎,有時喉咽部外傷也會造成急性會厭炎,患兒表現(xiàn)為流涎和喉喘鳴,會厭炎雖然較少見,但也絕非沒有。除此之外,喉喘鳴的輔助檢查常用方法有纖維(電子)鼻咽喉鏡、直接喉鏡、硬管(電子)支氣管鏡及氣道的影像學檢查。
輕者不需特殊治療
先天性單純性喉喘鳴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如合并呼吸道感染會出現(xiàn)癥狀加重,患兒出現(xiàn)氣促、呼吸困難、發(fā)紺等,需加強護理,并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同時要加強鈣劑補充可以縮短癥狀的時間,至18-24個月后隨著喉腔增大,喉組織漸變正常,喉鳴即漸消失。先天性喉、氣管發(fā)育異常,大血管異常及先天性喉囊腫、腫瘤等引起呼吸困難者均須及早手術治療。聲門下狹窄的治療須根據(jù)梗阻程度而定,輕者不需特殊治療,待喉腔增大后癥狀自然消失,重者須行狹窄切除或氣管切開。
麻醉+手術治療會厭囊腫
會厭囊腫的治療,最常用間接喉鏡或直接喉鏡下用治療方法多是在直接喉鏡下以喉鉗將囊腫壁大部咬除、等離子消融或激光將囊壁打通或切除。與此同時,醫(yī)生會根據(jù)會厭囊腫所在部位、大小、性質(zhì)、患者全身情況、咽反射敏感程度,選擇不同的麻醉方式和手術方法,以達到安全和摘除徹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