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患耳聾和聽力減退者有7000萬人之多,他們大多種因于嬰幼兒時期;除了少數兒童是藥物中毒性耳聾和由中耳炎引起外,多數患兒是家庭噪音所造成。
事實上,嬰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安靜舒適的家庭環(huán)境,如果他們常年生活在嘈雜的噪音中,耳朵常受到強烈音響的沖擊,就可能損害聽力。噪音對內耳的破壞是累積的結果,內耳越早受到傷害,日后越有機會產生影響生活品質的聽力障礙。
兒童聽力障礙:多是“藥物”惹的禍
13歲的韓冰在2歲時,因感冒接受過治療。沒多久,便出現了聽力障礙。有關專家說像韓冰這樣藥物中毒性耳聾的小患者在醫(yī)院還有很多,在兒童聽力障礙中,因藥物中毒而引發(fā)的耳聾高居榜首。
據臨床統(tǒng)計顯示,約30%一40%的聾兒在后天治病過程中,不合理的使用了抗生素。目前,由于藥物中毒、遺傳感染、環(huán)境噪聲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許多孩子產生聽力障礙,其中藥物中毒造成的耳聾高居榜首。
藥物中毒性聾的患兒大部分是因醫(yī)務人員濫用耳聾性抗生素所致。由于對這些耳毒性藥物認識不足,不按照兒童用藥劑量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導致氨基甙糖類抗生素中毒,產生了致聾的嚴重后果。建議家長,在醫(yī)院給孩子用藥時,一定要查看藥品說明書,問清是否是氨基甙糖類抗生素,要慎重用藥。
專家提示:切莫忽視兒童“語話遲”
“貴人話語遲”這句諺語在我國一向廣為流傳,對此醫(yī)學界的觀點卻大相徑庭,專家認為,聽覺功能和語言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話語遲”者應警惕聽力障礙。
家住農村的小女孩張佳今年已經2歲多了,但她現在說的“話”沒有人能聽得懂。媽媽帶她來醫(yī)院就診,經醫(yī)生檢查發(fā)觀,小張佳患有嚴重的聽力下降。她的媽媽說,在其他同齡的孩子都可以簡單發(fā)音時,小張佳只會嗚嗚嚕嚕的發(fā)聲,張佳的奶奶便說孫女兒是“貴人話語遲”沒關系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fā)現這種情況并沒有改變,于是便帶女兒來槍查,沒想到真出了問題。
專家認為,家長的不重視是發(fā)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點是因為孩子與家長進行語言交流時運用了測聽。一種行為測聽是家長在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時,無意中給了孩子動作手勢,見到孩子有反應,就認為她聽到了,但實際上孩子并沒有聽到。
另一種是有的孩子在與家長交流時,盡管聽不清家長的語音,但會通過家長的口形的變化,觀察出家長的主要意圖。因此,孩子說話晚一定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如發(fā)現孩子到了1周歲還沒有語言意識,就應警惕有無聽力障礙,帶孩子到醫(yī)院進行聽覺功能檢查,爭取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
兒童聽力下降——早發(fā)現、早干預、早治療
3歲的劉寶出生后不久發(fā)現雙耳失聰,在及時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后,現在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了。有關專家認為,兒童聽力障礙最重要的是早發(fā)現、早干預、早治療。如果錯過最佳語言時機,即使配上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也難以完全恢復語言能力。
耳聾時間越短,效果越好。由于人在6歲前處于言語形成黃金時期,若耳聾的時間過長,聽中樞一直得不到聲音信號的刺激,功能就會退化。這種退化是不可逆的,更重要的是,時間過長會引起語言中樞退化,導致語言障礙和影響語言清晰度。
及早地發(fā)現小兒的聽力障礙,及時采取聽力補償措施,并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言語訓練和康復教育,這些孩子的言語以及心理、智力發(fā)育就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聾兒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