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表現為耳內分泌物增多,可為膿性,甚至搏動性分泌物。鼓室感染易致移植組織腫脹、缺血、壞死而使鼓室成形術失敗。發(fā)生感染后,除全身應用抗生素外,耳內分泌物的及時清除(但不能移動移植物的位置)和引流也十分重要。一般可以用有效抗生素液體滴入耳內,并浸泡10余分鐘,然后傾出,保持耳道內干燥。每天用藥3—4次,待急性感染控制后,小穿孔用硅膠薄片或聚乙烯塑料薄片貼補,仍有愈合可能,大穿孔應考慮再次行鼓膜修補手術。
(2)移植物發(fā)生裂隙漏氣:多因移植物大小及位置不適宜而造成。另外,不適當的咽鼓管吹張,也可導致穿孔。移植物裂隙不大,其周邊部位又仍保留創(chuàng)面者,可將移植物輕輕鋪平封閉裂隙,或用硅膠薄片等貼補。裂隙過大,則應再次手術修補。
(3)植入聽骨排出:機體對聽骨贗復物發(fā)生排斥反應或感染導致植入聽骨排出。
(4)膽脂瘤形成:術中對鱗狀上皮清除不徹底,日久可形成新的膽脂瘤或術中膽脂瘤未清除干凈而復發(fā)。
(5)鼓室粘連:多由于清除鼓室內側壁鱗狀上皮后,修補的鼓膜與鼓室內側壁粘連。對這類患者最好行分期手術。
(6)聽力下降或無提高:多見于植入的聽骨脫位或因中耳腔粘連使其重新固定。
(7)感音性聾:手術后發(fā)生感音性聾的幾率為1%—5%。主要原因是吸引器、電鉆產生的噪音和變溫對內耳的刺激所致。
(8)面癱:手術中發(fā)生面癱多是手術損傷面神經所致。如面癱出現于手術后數天,多因術中面神經暴露,術后發(fā)生反應性、暫時性水腫所致。一旦松解耳內填塞物,經抗感染、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理療等治療,一般均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