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女士家住城陽區(qū),平時喜歡跳跳舞。半年前,她感覺身體很虛,總是沒力氣,朋友說她可能是身上有濕氣,可以試試拔火罐,她聽后感覺很有道理,便去了一家可以拔火罐的私人診所。她大約每周去一次,每次拔完火罐,后背部都有出血的情況,診所的人告訴她這屬于正常情況,她就沒有在意。誰知3天前,崔女士到醫(yī)院查體時查出患有丙性肝炎。這讓她很納悶,平日自己非常注意養(yǎng)生,也沒有不良嗜好,到底是如何得上丙肝的。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告訴她,丙肝傳播途徑有經輸血和血制品傳播、性傳播以及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如靜脈注射,使用非一次性注射液器和針頭、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侵襲性操作和針刺等也是經皮傳播的重要途徑。另外一些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和血液暴露的傳統(tǒng)醫(yī)療方法也存在傳播隱患。像崔女士就可能是在進行拔火罐時,皮膚破損致血液暴露,且火罐消毒不嚴格導致感染了丙肝病毒。聽到這一消息后,崔女士后悔莫及。
主任提醒大家,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醫(yī)療方式,拔火罐原本來自民間,但是如果由非專業(yè)人員操作,很容易出現各種事故。如果使用過的罐子沒有經過嚴格消毒清洗,可能引發(fā)皮膚病。建議市民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有創(chuàng)性檢查和治療、不到消毒不嚴格的診所拔罐,尤其是拔血罐,避免血源性疾病的傳播。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種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經輸血、針刺、吸毒等傳播,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全球HCV的感染率約為3%,估計約1.8億人感染了HCV,每年新發(fā)丙型肝炎病例約3.5萬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和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未來20年內與HCV感染相關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細胞癌導致的死亡)將繼續(xù)增加,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極大,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wèi)生問題。
丙肝傳播途徑:接吻、擁抱、噴嚏、咳嗽、食物、飲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無皮膚破損及其他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傳播HCV。HCV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1.血液傳播
?。?)經輸血和血制品傳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檢測試劑的質量不穩(wěn)定及少數感染者不產生抗-HCV,因此,無法完全篩出HCV陽性者,大量輸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這是目前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在某些地區(qū),因靜脈注射毒品導致HCV傳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侵襲性操作和針刺等也是經皮傳播的重要途徑。一些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和血液暴露的傳統(tǒng)醫(yī)療方法也與HCV傳播有關;共用剃須刀、牙刷、紋身和穿耳環(huán)孔等也是HCV潛在的經血傳播方式。
2.性傳播。
3.母嬰傳播
抗-HCV陽性母親將HCV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性為2%,若母親在分娩時HCVRNA陽性,則傳播的危險性可高達4%~7%;合并HIV感染時,傳播的危險性增至20%。HCV病毒高載量可能增加傳播的危險性。
4.其他途徑
見于15%~30%的散發(fā)性丙型肝炎,其傳播途徑不明。
丙肝的預防措施:
第一,取締非法采供血,要嚴格掌握輸血適應癥,不能亂輸血。需要輸血者應采用正規(guī)血液中心供應的血液和血制品。盡量減少輸血,可輸可不輸的血,盡量不輸。國外資料表明,輸志愿供血者的血,丙肝發(fā)病率為5%-13%,而接受職業(yè)供血者的血,丙肝發(fā)病率高達25%-51%。
第二,繼續(xù)強制推行對獻血員和器官捐獻者做丙肝病毒抗體(抗-HCV)篩查,必須是陰性者才能獻血或捐獻器官。所有血液和血液制品一定要保證沒有丙肝病毒的存在,不可將血液當補品隨意輸入,也不可輸入獻血者剛抽出的鮮血。
第三,夫妻如果計劃要小寶寶時,在懷孕前雙方做一次丙型肝炎病毒標準物檢查。如在母親進入圍產期時查出陽性,也要盡可能地降低母嬰傳播的危險性。嬰兒出生后2-6個月,要檢查兩次HCV-RNA。
第四,每個輸血后的病人,要定期查肝功和抗-HBC。發(fā)現肝大、肝臟脂肪病變后,要查抗-HBC。因為丙肝的特點之一就是發(fā)病后即使到了肝硬化程度也可以出現肝大、脂肪肝,這往往會誤導經驗不足的醫(yī)生按脂肪肝進行處理,而不去做進一步的檢查。
第五,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生活習慣,提高防范意識。不要隨便扎耳朵眼、文身、文眉、文眼線。如果家庭成員或同事中有人得了丙肝,不要緊張。只要不共用牙刷、牙杯、牙簽、剃須刀等衛(wèi)生用具,完全可以預防。托兒和餐飲業(yè)加強衛(wèi)生管理,嚴格消毒食具、用具,幼兒實行一人一巾一杯。如果丙肝病毒感染者出血,應該用消毒劑擦干凈,不要污染他人的用品。
點擊查看更多丙肝相關疾病內容
|
全球健康新闻资讯,关注开启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