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膠質瘤的危害很多
1、由于腫瘤逐漸增大,形成顱內占位病變,并常伴有周圍腦水腫,當超過代償限度時,即產生顱內壓增高。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huán)或壓迫靜脈導致靜脈回流發(fā)生障礙時,更加重顱內壓增高。當顱內壓等于動脈壓時,腦血管麻痹,腦血流停止,血壓下降,病人不久將死亡。
2、腫瘤增大,導致局部顱內壓力最高,顱內各分腔間產生壓力梯度,造成腦移位,逐漸加重則形成腦疝。
3、幕上大腦半球腫瘤可產生大腦鐮下疝,扣帶回移過中線,可造成楔形壞死。
4、胼周動脈亦可受壓移位,嚴重的可發(fā)生供應區(qū)腦梗塞。
5、小腦幕切跡疝,即顳葉內側溝回通過小腦幕切跡向后顱窩移位疝出。同側動眼神經受壓麻痹,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
6、有時對側大腦腳壓迫于小腦幕邊緣或者骨尖,產生同側偏癱。
7、脈絡膜后動脈及大腦后動脈亦可受壓引起缺血性壞死。
8、壓迫腦干可產生向下軸性移位,導致中腦及橋腦上部梗死出血。病人昏迷,血壓上升,脈緩、呼吸深而不規(guī)則,并可出現去大腦強直。最后呼吸停止,血壓下降,心搏停止而死亡。
9、幕下后顱窩腫瘤可產生枕骨大孔疝,小腦扁桃體向下移位疝出枕大孔。嚴重時延髓腹側壓迫于枕大孔前緣。
10、幕上腫瘤亦可伴發(fā)枕大孔疝。致延髓缺血,病人昏迷,血壓上升,脈緩而有力,呼吸深而不規(guī)劃。隨后呼吸停止,血壓下降,脈速而弱,終致死亡。
膠質瘤的表現主要有兩方面
淄博萬杰腫瘤醫(yī)院的專家還介紹說,神經膠質瘤的病程依其病理類型和所在部位長短不一,自出現癥狀至就診時間一般多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高惡性程度腫瘤和后顱窩腫瘤病史多較短,較良性的腫瘤和位于靜區(qū)的腫瘤病史多較長。
表現的癥狀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和其他一般癥狀,如頭疼、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癲癇發(fā)作和精神癥狀等。另一是腦組織受腫瘤的壓迫、侵潤、破壞所產生的局部癥狀、造成神經功能缺失。主要癥狀如下:
頭痛:大多由于顱內壓增高所致,隨著腫瘤增長顱內壓逐漸增高,壓迫、牽扯顱內疼痛敏感結構入血管、硬膜和某些顱神經而產生頭痛。跳 痛、脹痛,部位多在額顳部或枕部,一側大腦半球淺在的腫瘤,頭痛可主要在患側、頭痛開始為間歇性,多發(fā)生于清晨、隨著腫瘤的發(fā)展,頭痛逐漸加重,持續(xù)時間 延長。
嘔吐:系由于延髓嘔吐中樞或迷走神經受刺激所致,可先無惡心,是噴射性。在兒童可由于顱縫分離頭痛不顯著,且因后顱窩腫瘤多見,故嘔吐較突出。
水腫:顱內壓增高可產生視乳頭水腫,且久致視神經繼發(fā)萎縮,視力下降。腫瘤壓迫視神經者產生原發(fā)性視神經萎縮,亦致視力下降。外展神經易受壓擠牽扯,常致麻痹,產生復視。
癲癇:一部分腫瘤病人有癲癇癥狀,并可為早期癥狀。癲癇始于成年后者一般為癥狀性,大多為腦瘤所致。藥物不易控制或發(fā)作性質有改變者,都應考慮有腦瘤存在。腫瘤鄰近皮層者易發(fā)生癲癇,深在者則少見。局限性癲癇有定位意義。
精神癥狀:有些腫瘤特別是位于額葉者可逐漸出現精神癥狀,如性格改變、淡漠、言語及活動減少,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對事物不關心,不知整潔等。
局部癥狀:依腫瘤所在部位產生相應的癥狀,進行性加重。特別是惡性膠質瘤,生長較快,對腦組織浸潤破壞,周圍腦水腫亦顯著,局部癥狀較明顯,發(fā)展亦快。
另外,內腫瘤或位于靜區(qū)的腫瘤早期可無局部癥狀。而在腦干等重要功能部位的腫瘤早期即出現局部癥狀,經過相當長時間才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某些發(fā)展較慢的腫瘤,由于代償作用,亦常至晚期才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
膠質瘤的治療
手術原則就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手術時要注意避開重要功能區(qū)作皮層切口,若腫瘤位于運動、言語區(qū)時,還應注意保持神經功能適當切除腫瘤,避免嚴重后遺癥,還應注意避免損傷下丘腦和腦干,以防發(fā)生危險。
膠質瘤的化療是近些年來較為新興的治療手段,主要的化療藥物為尼莫斯汀及替莫唑胺,其中以替莫唑胺最為常用,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其治療主要針對于間變型星形膠質細胞瘤及膠質母細胞瘤,但其價格昂貴加之有效率僅為10%-30%左右,顧限制了臨床的常規(guī)、大范圍使用。
放射治療是目前治療神經膠質瘤重要手段,既可以作為傳統(tǒng)神經外科手術后的補充治療,也可以作為非手術患者的有效治療方式,由于膠質 瘤細胞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混雜,顧常規(guī)分割放射治療符合腫瘤生物學特性,治療效果較理想。目前治療膠質瘤較先進的放療設備為諾力刀放療系統(tǒng)和調強放射 治療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