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在宿主細胞中復制奧秘揭開。近日天津大學楊海濤團隊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展示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晶體結構,解開了寨卡病毒復制的關鍵過程和機理。這一成果對抗病毒藥物的開發(fā)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研究中,楊海濤團隊成功獲得了寨卡病毒解旋酶執(zhí)行功能和結合底物時的3D圖像,并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展示了寨卡病毒解旋酶、三磷酸腺苷和金屬催化離子形成的三元復合物的空間結構。此外,他們還成功捕捉到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結合ATP以及金屬離子的中間狀態(tài)。這是首次揭示黃病毒家族(一種蚊媒病毒,包括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黃熱病毒、西尼羅病毒等)解旋酶與天然底物ATP結合時的結構。楊海濤說:“通過對這一結構的分析,可以揭示寨卡病毒解旋酶如何識別ATP和金屬催化離子的機制。”
為了探究寨卡病毒與其他黃病毒屬成員在復制機制上的差異,研究人員還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與基因組RNA結合時的復合物三維結構。他們發(fā)現,一個貫穿解旋酶的通道負責“抓住”RNA。令人吃驚的是,寨卡病毒解旋酶在結合RNA后會經歷顯著的構象變化,而這種構象變化與登革熱病毒的解旋酶截然不同。
研究指出,黃病毒家族解旋酶在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一種保守的分子“馬達”,它可以通過水解三磷酸核苷將化學能轉變?yōu)闄C械能,用于實現病毒復制過程中的“解鏈”;而利用不同的“運動”模式,不同病毒成員的解旋酶又以不同的方式識別并結合基因組RNA,用于滿足病毒復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