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攻擊,是生命的兩大驅力?!?/strong>
現(xiàn)在的科學心理學家大多不太喜歡弗羅伊德(SigmundFreud),因為他總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掛勾在一起,而且他的潛意識理論幾乎可以解釋所有東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對相反的行為做出同一的解釋。例如:
*你那天之所以「遲到」,是因為你不想要變成第一個到,卻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實是一種童年被母親丟下的恐懼。
*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為你想抗拒心中對母親的懷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時到,你終于可以不去想起當年母親是如何把你丟下。
《瑪麗公主》:這是一部會讓你對弗羅伊德改觀的電影!
「孩子們對我來說,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鎖。」
──瑪麗公主《瑪麗公主》
「有一個角色我們永遠也扮演不好,那就是為人父母。」
──弗羅伊德《瑪麗公主》
如果你仔細看完《瑪麗公主》這部電影,你會發(fā)現(xiàn):弗羅伊德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固執(zhí)」。這部片主要描述弗羅伊德與個案瑪麗公主進行精神分析的過程,很多畫面流露出弗羅伊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對話會讓你倒吸一口氣。
分享我自己倒吸一口氣的經(jīng)歷,一個按摩師曾經(jīng)跟我說「如果你仔細看那些所謂的『不良少年』,他們多半也都會有混亂的戀愛、性愛關系。我把它稱為『早秋癥候群』,不過這是我的觀察啦!」我一開始以為他是隨便講的,但后來我回去翻個案記錄,發(fā)現(xiàn)那些俗稱偏差行為的孩子,其實大多也伴隨著復雜的情感關系、性平案件,而類似的觀點也可以在近期的青少年研究中看見──而一轉身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弗羅伊德早就有開示了:「性與攻擊,是人的兩大驅力。」
有一天你會了解到,那些我們生命中的愛恨情仇,不過是早期與父母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你對父母的愛與恨,也會轉移到自己的伴侶與治療師身上(當代的依戀理論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談這個議題)。想知道為什么嗎?請繼續(xù)往下讀客體關系與克萊恩學派。
二、自我心理學、人際精神分析、當代克萊恩學派
「那個占據(jù)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夾雜著你最多的愛?!?/p>
讀到這里,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件很吊詭的事情:既然弗羅伊德說我們是「驅樂避苦」的,為什么我們會傷害自己?從克萊恩(MelanieKlein)的客體關系(objectrelations)的角度來看,不論你的人生經(jīng)驗多復雜,生命中第一段人際關系一定是母親。小時候我們對媽媽形成了兩種印象「好媽媽」與「壞媽媽」,其實這兩個媽媽也會住進我們的心里,所以你內(nèi)在也有一個「好的」與「壞的」自己。當你乖乖不哭、考試都考一百分的時候,媽媽鼓勵你,這時候就是「好媽媽─好我」的連結;當你大哭大鬧、破壞東西、搶兄弟姊妹玩具、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媽媽責罵你,這就是「壞媽媽─壞我」的連結。
如果你小時候總是充滿各種「壞媽媽─壞我」的經(jīng)驗,你也很容易「處罰自己」。藉由傷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個「內(nèi)在媽媽」接受的部份,藉由讓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讓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甚至,你對母親會有一些隱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媽媽是「好」的,她為什么沒有把這些「好」傳給我?如果媽媽是「不好」的,又為什么要把這個「不好」傳給我?
「有的人雖然離開了父母,卻一直渴求一個能替代父母的人。」
──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
母親,究竟是什么?其實,我們對于母親有很多「看不見的擔心」,一方面害怕她會丟下我們離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個如此強大的存在(畢竟她支配著年幼的我們的生死),而這些擔心,也變成日后你戀愛或生活的無形阻礙。換言之,憂郁、上癮癥、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諸多問題,其實都與母親的態(tài)度或相處模式有關──甚至,與你的伴侶選擇有關。
《鋼琴教師》
沒有鬼、沒有殺人魔,
但堪稱是14部影片中最讓人屏息戰(zhàn)栗的電影!
你有一個不想被看見的、傷害自己的壞習慣嗎?你曾經(jīng)摳掉傷口的結痂、咬手指到流血、用指甲刀剪腳皮嗎?如果你曾經(jīng)有「讓自己流血的經(jīng)驗」,那些你所壓抑的自己,究竟代表哪些欲望呢?
《鋼琴教師》(LaPainiste)描述一位將近40歲的女鋼琴老師Erika與男學生Klemmer的師生戀,整部片描述Erika與母親支配─服從的關系,母女間對話與行為間的不一致,并將這樣的關系,復制到她與學生Klemmer的關系里。一幕幕的自我傷害,或是攻擊別人、其實只是一種欲望的宣泄,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攻擊。
三、英國客體關系學派、身分心理學、自體心理學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傷難過,卻又難以讓你放下,是因為他們提供的那些負面安撫,讓你感到安心與熟悉。」
為什么你總是愛上某種「型」的人?可能是外表、個性、對待你的方式等等?;蛘?,那些「曾經(jīng)是你最愛的特質(zhì)」,到后來都變成你最討厭的特質(zhì)?為什么會這樣?
關于愛與被愛,另一個吊詭的問題是──既然弗羅伊德說我們是「驅樂避苦」的,可是為什么我們常常自討苦吃?英國客體關系學者費爾貝恩(WilliamRonaldDoddsFairbairn)可能會跟你說:「因為我們在感情里面索求的從來不是『愛』或『快樂』本身,而是尋求『客體』。這個客體可能會讓你痛苦(負面安撫),但有安撫總比沒有安撫好,所以我們會飛蛾撲火、把受虐當成愉快?!?/p>
《雙面誘惑》
推薦給童年總是被忽略
總是活在別人期待下的你!
《雙面誘惑》描述一個表現(xiàn)差強人意的戲劇系女孩約瑟芬,有一個身心障礙、需要照顧的妹妹,也因為這樣母親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約瑟芬其實也要被照顧、被在乎。約瑟芬透過傷害自己讓母親在乎,透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扮演浪蕩女「卡蜜兒」來獲得導演對他的青睞、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師。其實,那些她對愛的渴求、對于被關注的期待、為了戲的犧牲與改變,都是因為她想要被看見、被珍惜。你心里,是否也有一個想要被好好珍惜的自己?
四、新精神分析理論評述
「有時候你將一個人推開,是因為你無法接受或相信他對你的好是『真的』?!?/p>
什么是瘋狂?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在精神分析與客體關系等相關理論告一段落之前,老師預留了一堂課讓我們回顧這些理論的學者與相關的個案。例如,有個個孩子在游戲治療時一直攻擊治療師,治療師只是跟他說「如果你選擇繼續(xù)攻擊我,你就會選擇停止游戲喔。」但是治療師還是忍耐他攻擊直達18次之后,孩子才終于停下來,靜靜坐在一個娃娃旁邊。因為他只知道用攻擊的方式,來和世界互動。每次他只要攻擊別人,別人都離開(并驗證他的假設:你看吧!果然連你都會離開我。)可是治療師這樣的等待,反而讓他失去控制感(怎么不靈了?)
只是,不是所有的治療都會帶來「改變」。
「……你的個案走多深,絕對跟你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路有關系啦,因為沒有走過的人來看,就算走到了你也看不到啦……但是這件事絕對不是只有時間的問題啦?!挂粋€資深心理分析師曾這樣說,這讓我開始反省到治療師的有限性,而且是「很大」的有限性。因為改變本就是困難的,它意味著你必須放棄那些你所熟悉和擁有的一切──退一步來說,或許我們某種程度上都是有「有病」的、渴望改變的,只是我們還沒有勇氣,那這樣的我們,又何德何能去「治療」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