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 > 療養(yǎng)頻道 > 療養(yǎng)方法 > 心理療養(yǎng) > 為什么我么容易受到暗示?

為什么我么容易受到暗示?

2017-07-02 來源:心理學空間網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現實生活中的自殺率也會略有上升。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即使在關注自殺問題的嚴肅話劇上演后,仍會出現這種情況。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青少年有時會發(fā)生群體模仿自殺?!渡鐣睦韺W》戴維?邁爾斯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謝里夫教授想知道,在實驗室情境下是否能夠觀察到社會規(guī)范的形成過程。就像生物學家想努力把病毒分離出來,以便對之做實驗一樣,謝里夫也想把社會規(guī)范分離出來,然后對其進行研究。

  謝里夫實驗的參與者坐在一個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對面4.5米處出現了一個小光點。起初,什么事情也沒發(fā)生。過了幾秒鐘,這個光點不規(guī)則地動了起來,最后消失了?,F在,要求你猜測光點移動了多長的距離。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無法準確做出判斷,因此,你不太確定地說,“15厘米”。實驗者又重復了這個程序。這次你說,“25厘米”。隨著重復次數的增加,你的估計會接近一個平均值,譬如說20厘米。

  第二天你來參加實驗時,另有兩個人加入。在前一天他們與你有相同的經歷。當第一次光點消失后,這兩個人根據前一天的經驗說出了最佳的估計。其中一個人說“2.5厘米”。另一個人說“5厘米”。輪到你了,你有些猶豫,還是回答,“15厘米”。在接下來的兩天里,你們不斷地重復做這樣的實驗,你的反應會改變嗎?實驗發(fā)現,參加謝里夫實驗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明顯地改變了他們的對光點移動距離的估計。如圖1所示,很明顯,群體規(guī)范就這樣產生了。(這個規(guī)范是錯誤的。為什么?光點根本沒有移動!謝里夫只不過利用了一種視錯覺即似動現象。)

  謝里夫等人利用這一實驗方法考察了個體的易受暗示性。如果一年以后再對人們單獨地重測,那么,他們對距離的估計各不相同,還是依然遵循群體規(guī)范?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們依然遵循群體規(guī)范。(這是順從還是接納?)

  有時錯誤觀念會因文化規(guī)范而得以延續(xù)。有感于此,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雅各布斯和坎貝爾在實驗室里研究了錯誤信念的傳遞過程。利用似動現象,研究者讓助手夸張地估計光點的移動距離。接著,助手離開了實驗室,然后真正的參與者開始實驗,繼續(xù)估計光點的移動距離,以此類推。這種夸張的錯覺(盡管逐漸減少)一直持續(xù)到第5個參與者。這些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傳遞著“錯誤文化”。謝里夫實驗的啟迪是:我們對現實的看法未必就僅僅是自己的觀點。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這種易受暗示性有時很有趣。某個人咳嗽、微笑或打呵欠后,周圍的人也會表現出類似的行為。喜劇表演中加入的背景笑聲就利用了我們的易受暗示性。身邊的人都很愉快的話,我們也會感覺愉快。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工作心理學教授彼得·托特德爾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心境聯(lián)結”,他在研究英國的護士和會計師時發(fā)現,同一工作團隊里人們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社會傳染效應的另一種形式是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沙特朗和巴奇提出的“變色龍效應”。“變色龍”現象是指個體會無意識地模仿別人的動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頻率和情緒。假設你與研究助手一起參加實驗,這位助手一會兒擦擦臉,一會兒晃晃腳。像其他參與者一樣,與經常擦臉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擦自己的臉嗎?與晃腳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晃腳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這很可能是一種自動的行為,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從眾行為,這種自動的從眾還會令你對他人感同身受。

  為什么一個人打哈欠之后,另一個也緊跟著打哈欠?

  ——英國17世紀牧師作家羅伯特?波頓

  《憂郁的剖析》,1621年

  這種易受暗示性的波及面也可能很廣。1954年3月底,西雅圖報紙報道了北方130公里外的一個城市里汽車擋風玻璃遭人損壞的事件。4月14日早晨,距西雅圖105公里以及75公里的地方均發(fā)現汽車擋風玻璃遭人損壞。到了傍晚,損壞汽車擋風玻璃的事件已擴展到了西雅圖。截至4月15日,西雅圖警方已接到3000多起報告汽車擋風玻璃損壞的事件。當晚西雅圖市長向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發(fā)出了求助。

  那時我在西雅圖,正好11歲。我記得自己也在小心注意擋風玻璃,被當時的解釋嚇壞了——太平洋上的氫彈實驗引發(fā)的暴風雨將橫掃西雅圖。然而,到了4月16日,報紙報道真正的元兇是人群暗示。4月17日之后警方便沒有再接到任何類似事件的報警。對受損的汽車擋風玻璃的事后分析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道路破壞。為什么我們只是在4月16日以后才注意這一點呢?在暗示的影響下,我們只會仔細地察看擋風玻璃,而不會透過現象去尋找背后的真正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易受暗示性并非總是這樣有趣。劫機、看見UFO,甚至自殺,往往一波又一波地涌現(參見下文“專欄:群體妄想”)。社會學家戴維?菲利普等人認為,在廣為人知的自殺事件之后,死亡事件如自殺、致命的車禍、私人飛機墜毀(有時是偽裝的自殺)也會迅速增加。例如,1962年8月6日瑪莉蓮?夢露自殺后,美國8月份的自殺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更進一步講,所增加的自殺事件只是發(fā)生在報道自殺的區(qū)域。報道的力度越大,以后的災禍就越多。

  盡管盲目模仿自殺的現象并不普遍,但這種現象仍時有發(fā)生。在英國倫敦一家精神病院里,一年內就有14位病人自殺。在德國一所中學里,18天內發(fā)生了2起自殺、7起自殺未遂事件,并且23個學生報告說有自殺念頭。不僅在德國,就是在美國,當肥皂劇里出現虛構的自殺情節(jié)后,現實生活中的自殺率也會略有上升。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即使在關注自殺問題的嚴肅話劇上演后,仍會出現這種情況。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青少年有時會發(fā)生群體模仿自殺?!渡鐣睦韺W》戴維?邁爾斯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