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女友接二連三生女兒,畫風(fēng)就變了。LV和Burberry從媽媽身上轉(zhuǎn)移到女兒身上。兩三歲的丫頭,行走的人民幣。
她們咬牙切齒地講:就這么一塊心頭肉,一定要富養(yǎng)!切不能我們辛辛苦苦養(yǎng),長大了一輛寶馬就拐走。
我:有沒有考慮過,這樣富養(yǎng),可能會一輛自行車就拐走了,還帶走了你們的寶馬?
我們以為富養(yǎng)女兒,就能讓她抵御物質(zhì)誘惑,坐擁愛馬仕不亂?錯!單純富養(yǎng)只能帶來兩個結(jié)果:
一、我有錢,談錢多庸俗。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渣男,貼人貼錢只為“愛”。
她們集中對浪子/窮才子/痞子擁有圣母的情懷——吊兒郎當(dāng)多有型,和外面那些濁物不一樣。
二、我小時候有錢,長大了發(fā)現(xiàn)天外有天,有錢是父母的“富養(yǎng)虛構(gòu)”,我為了維持“最好的”,翻倍虛榮,自甘墮落。
“裸貸”“援交”的家庭,就有富養(yǎng)出來的姑娘,父母老淚縱橫,想不通為什么,因為你沒有給予她除了物質(zhì)以外的追求選擇。
地球人都看得出,我偏心女兒。小糖人兒般的構(gòu)造,一顰一笑都甜得發(fā)膩,拉個屎坐在馬桶上沖我喊:媽咪我愛你。
我能理解那種“給她堆滿天下最好的”切膚之愛。
所以我對女兒也的的確確是富養(yǎng),一歲開始,每年生日送她一件奢侈品,買到她不覺喜歡好東西是虛榮,覺得愛馬仕不過是一飯一蔬般天然的存在。
但是,我對女兒的富養(yǎng),更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上。我每天都給她足夠的擁抱和親吻,給她讀繪本,帶她看兒童音樂劇,帶她去旅行,夸她聰慧又努力。
大一點,我會帶她去看意大利的浪漫帥哥,看德國的革履紳士,看美國的熱情猛男。告訴她世界那么大,男人那么多,套路那么深,愛情是片浩瀚森林,隔壁班的那個銅鑼灣扛把子算老幾?
再大一點,我還會帶她去我的發(fā)布會,去干媽九夜茴的電影劇組探班,去北京參觀粒子對撞機,去落基山脈通宵夜觀天象,去布拉格看TheDancingHouse,去海德堡“哲學(xué)家小徑”徜徉,追著全世界的愛樂樂團奔跑。
你看寶貝,這世界是不是比玫瑰和鉆戒更迷人?
我希望她身為女人,在比男人更艱辛的自我實現(xiàn)路上,沒有情感的牽絆,不受自我懷疑的迷亂。篤定和自愛,是家財萬貫不能匹敵的“富貴”。
其實精神富養(yǎng)總結(jié)起來也夠簡單,就是讓她見夠世面——
知道天底下好男人應(yīng)該擁有怎樣的品質(zhì),不被鞍前馬后迷亂心智;
知道這世界精彩紛呈,能追求的東西眼花繚亂,兒女情長和物質(zhì)都只是泛泛其一。
精神富養(yǎng)最好的案例是林徽因。在我看來,她的父親林長民把教育家的精神成功踐行到家中。
首先,林長民創(chuàng)造了一個開明的家庭氛圍。
他早年曾去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留學(xué),立志做“治世之能臣”,本身是一個見過世面,有家國格局的人。他會把世界局勢和先進思想和林徽因溝通交流,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女孩子家不懂。
其次,他能讓林徽因覺得自己被愛。
他外出公干,都會寫信給林徽因:我尤愛汝。林長民直抒愛意的舉動,讓林徽因并不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女子被看低的時代,她自信,有自我認(rèn)同感。
最后,他實實在在地帶林徽因見世界。
在別的姑娘打點嫁妝時,林長民帶16歲的林徽因去歐洲公干。她在英國結(jié)識了徐志摩,得到了英國詩歌和戲劇的沐浴。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她在那里對“畫房子”產(chǎn)生了興趣,確立了一生的理想——建筑。
林長民和林徽因
林徽因為什么會拒絕徐志摩?私以為是林長民的教育,讓林徽因深諳,文藝男青年不靠譜啊!
所以她不為情躊躇,擇偶理性,選擇了更穩(wěn)妥,更能助力她人生價值的梁思成,夫唱婦隨,成為中國建筑學(xué)的開荒者。
你說她實際也好,說她勢利也罷,不好意思,我就是喜歡這樣的“心機婊”。
因為縱觀她的一生,對情感有禮有節(jié)、不卑不亢;對事業(yè),她矢志不渝,從不因自己是女子而怯步。
這才是富養(yǎng)的正確打開方式,交給她世界畫卷,教給她為人處世之道。她自然懂得潔身自好,雍容雅步。
愛她,并不等同給予頂配生活,而是通過擁抱和親吻和交流,感受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她愛人和被愛的價值,不需要通過男人來實現(xiàn)。
帶她去看世界,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成為依附者,以一種低姿態(tài)的身段,委屈變現(xiàn)自己之于世界的價值。讓她感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獨立探索者。
授之于愛,不如授之于愛的能力,是自愛,也是愛他人的心智,更是愛世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