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前,兒子幼兒園老師在家長群里傳了一個視頻。
視頻里一對親昵的父子一前一后(父親在前,兒子在后),手牽著手,在一家超市的兩排貨架前嬉戲。這場面貌似也常見,但事情在下一秒風云突變。
監(jiān)控中,2,3歲的兒子冷不丁使出一點勁道,把前面的父親拉了個踉蹌。猝不及防的父親努力想站穩(wěn),最終沒能擋住強大的慣性。
整個身子重重倒了下來,壓在兒子幼小的身體上。
旁邊原本背過身理貨的阿姨聽到動靜,連忙轉過身來協(xié)助父親起身。父親起來后,沒多想,穿回慌亂中掉落的一只拖鞋。
理貨阿姨首先發(fā)現(xiàn)小家伙蜷縮著小身體,動彈不得,她一把抱過可憐的孩子,呼喚他,可是沒有反應。一旁驚魂未定的父親接過孩子繼續(xù)拍打,呼叫。
這才發(fā)現(xiàn)剛才自己那一摔已經(jīng)從嬉鬧升級為致命的傷害。
視頻在眾人奔走相告、大聲疾呼和父親的手足無措中定格。孩子的生命也就此定格。
我看了久久不能平靜。
人世間最痛徹心扉的事莫過于此。當時只道是尋常這句詩放在這里,竟顯得那么殘酷和悔恨。
當時不諳世事的孩子以為用力拉下父親當然不會要緊,摔到了有爸爸做靠背,弄疼了有爸爸來安慰;
當時最喜小兒無賴的父親以為被小小的兒子拉扯一下肯定出不了事,以至于他起身后的第一件事是穿好自己的鞋。
然而劇情并沒有按照“當時只道”的路子發(fā)展。
家長群炸開了鍋。有幾位媽媽反應特別激烈。
“不能看這個,太心痛了。”大部分媽媽的第一反應。
“生氣!拜托,能不能不要讓孩子做任何會產(chǎn)生危險的事!”有一位媽媽怒不可遏。
“唉,世上的事事難預測。任何行為都存在理論上的危險性。這位爸爸此刻一定是世界上最悲痛的人,但愿他能熬過去。”有一位媽媽善意提醒。
前面的媽媽繼續(xù)連珠炮地發(fā)問:“為什么外出要穿拖鞋?為什么要把孩子放在看不見的地方。一看這個行為,就知道不是一個負責人的爸爸。”
“他已經(jīng)付出代價了。而他還要面對未來的人生。我覺得爸爸也特別可憐.......犯錯的人畢竟不只是犯錯的人。”
“有些錯不能原諒!百死莫辭!”
看到這位媽媽如此激動。我只好笑笑打出一行字:“這位爸爸看來只能自行了斷了。”
本以為討論結束了。
過了一會兒,那位義憤填膺的媽媽又打出一段挺狠的話:“這男人,一輩子肯定是過不好了。給群里的爸爸一個警示。照個鏡子。”
雖然我也是媽媽,但是聽了她這番義正言辭,不容辯解的話,內(nèi)心有點唏噓。
按照這位媽媽的邏輯,世界上就有一件最厲害的事了:不出事都沒事,一出事都有事??墒钦l能保證自己的人生永遠平靜無事呢?
其實視頻里的爸爸恰好穿了拖鞋,父子倆恰好一前一后。就被視為是爸爸不負責任的證據(jù)了。但如果爸爸沒有穿拖鞋,父子倆一后一前,就一定不會出事么?如果出了事呢?
放心這位媽媽一樣可以找出別的破綻。生活提供了太多找茬的機會,你若想要非議一個人的行為,永遠有層出不窮的機會。
那位媽媽可能覺得一定要把責任指出來,否則這個男人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真的不知道么?恐怕這位父親已經(jīng)恨不得自己死上無數(shù)次只求孩子活過來了。
恐怕這位父親夜夜會從壓倒兒子那一瞬的閃回和夢靨中驚醒了。你還在唯恐他不知錯,而不是疼惜人生最重要的伴侶會不會患上一種叫創(chuàng)傷后應激綜合征的病。
這種病有多可怕呢,當年大地震過去一年之久后,仍然有很多人選擇自殺?;旧隙己瓦@種病有關。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不該活下來。他們甚至害怕別人一個異樣的眼神。更不要說當面指責了。
事情已經(jīng)這樣了。孩子已經(jīng)挽救不回來了??缮羁傄^續(xù)吧。難道真要逼到離婚,父親自殺為止么?
類似的事,當然世界上不只發(fā)生過這一例。
在美國曾經(jīng)也發(fā)生過。一對夫妻有一個可愛的兒子。早上父親出門前發(fā)現(xiàn)桌子上有一瓶藥沒有蓋好。他提醒妻子別忘記蓋好。
妻子當時回應了,但忙著手頭瑣碎的家務。
全世界都有“當時只道是尋常”嘛。后來忘記了。等到再發(fā)現(xiàn)時,兒子已經(jīng)被花花綠綠的藥水吸引,吞下了大半瓶。藥物毒性在體內(nèi)生效,搶救不及,奪去了年幼的生命。
妻子守在尸體旁傷心欲絕,等待她的不僅是噩耗,還有丈夫的痛訴吧?
爸爸終于趕來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早上出門時你還活蹦亂跳,再看到你,已經(jīng)是陰陽相隔。妻子低頭準備迎接丈夫的咆哮,怒吼,不管是什么都好,只要能讓他有一點撫慰。
可是丈夫抱住了心碎的妻子,并親口對她說:ILOVEYOU,DEAR!
千言萬語抵不過這句話。
看起來這句話挽救了妻子,挽救家庭,其實也挽救了丈夫自己。避免讓人生永遠陷入失去孩子的悲痛和不能原諒妻子的恨意和絕望之中。
心理學家把丈夫的這種表現(xiàn)稱為:前攝行為。
即當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眼看著生活將要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轟然坍塌時,有人還可以反過來全盤控制局面,不被局面所牽制。
既然第一張牌已經(jīng)被推到。我們要做的是守護好手上還握著的牌,不能被第一張牌倒下來的余威震垮后面的牌。
這種具有前瞻性的,采取先行一步,積極有效的行為。讓前面的行為對后面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扭轉局面的活動就是前攝行為。
我們曾看過很多例子。受害人家屬最終選擇原諒兇手。其實并非是出于受害者家屬的懦弱,也不是因為對罪惡樂不思蜀的忘卻。而恰恰是因為原諒者內(nèi)心的強大,所做的與自我的和解。
受害者要學會自我對話,承認一個很難面對的真相,那就是:一個人就算說了慌,也不只是騙子;就算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只是小偷;就算殺了人,也不只是兇手。
恨很容易,人性的自然流露,不需要控制,可以一直恨下去,但靈魂深處的告解和釋然,卻很難。那需要更多的勇氣,力量和愛。
每個人都有值得被原諒的理由。而最最值得被原諒的就是自己。畢竟最最艱難的時刻,一直對你不離不棄,生死相依的只有你自己。
2014年有一部奧斯卡影片,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叫《房間》。講述的正是一個千瘡百孔的人生如何與過去和解的故事。
影片女主人公七年前被一個叫老尼克的男人欺騙,并關在一個陰暗狹小的房間里。七年間受盡強奸,囚禁,并生下了兒子。后來得到一個機會,母子倆逃出密室,回到了女主人公的母親身邊。
但影片內(nèi)核的故事剛剛展開,因為女主人公完全沒有想到她將要面對的是一段屈辱的過去,一無所長的自己和一個來路不正的孩子。
她一直沒有辦法和過去告別。因為她恨過去的錯誤。恨母親的錯,沒有教會她提高警惕,保護自己,而是輕易上了老尼克的當;恨兒子出生的錯,使自己要天天清醒地面對過去每一天受到的傷害,更恨自己的錯,為什么會被騙。
恨的頂峰出現(xiàn)在接受一次記者采訪后。記者無意中問道:你為什么沒有想辦法把小尼克送走,這樣或許會對孩子少一些傷害?
這個問題仿佛爆點,引燃了她全部的錯。她問自己,無解。于是她選擇了自殺。
幸運的是,自殺也是悲劇的盡頭。她被救活了。最后一點一滴地活過來。在母親和孩子的原諒和幫助下。她最終也原諒和幫助了自己。
“我原諒你。但以后不要了(自殺)了。”兒子稚氣又大度地說。
影片的最后,是母子倆來到被囚禁過七年的房間。小尼克做了一個告別儀式。對房間里的床,柜子,桌子,椅子和每一件家具告別,其實是向母子倆的過去告別。
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過去的不堪和傷痛,而是能不能與過去的錯誤告別,不管是自己的錯還是別人的錯。
因為如果人生有一種不可原諒的錯誤,那最后中傷的一定不是別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