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講給我一個故事:
她的兒子要讀小學一年級了,開學前有一個體驗日,她帶著兒子和大他3歲的女兒一起去學校。到了學校,她發(fā)現(xiàn)兒子很膽怯。他看到一個鄰居小女孩,想和她打招呼,用手碰她,但她一回頭,他卻立即退兩步,說不出話來。因為這種膽怯,他想黏住媽媽,而媽媽則希望兒子能獨立,能承受這點小小的挫折,所以半鼓勵半逼迫兒子找小伙伴去玩。離開媽媽后,他很茫然,然后看到姐姐,姐姐很放松很瀟灑地和幾個小伙伴一起玩,于是他找到姐姐,要黏住姐姐。姐姐一開始很樂意帶弟弟,但不久后有些不耐煩,想把弟弟推開,這時弟弟就嘴一撇,要哭,于是她只好允許弟弟黏她。媽媽則發(fā)現(xiàn),這時兒子的茫然好了一些,但他開始有些霸道,對和姐姐一起玩的小伙伴們有些敵意,排斥他們接近姐姐和他。
她講完這個故事,我感慨說,你看,這也是你和丈夫的關系。
她是一個女強人,爭強能干,而丈夫則有些無能和懦弱,她很多次想和丈夫離婚,但一直沒下決心,不過越看丈夫越不順眼,實在不能明白丈夫?qū)λ齺碇v有什么意義。
她的女兒對兒子的意義,就是丈夫?qū)λ囊饬x。
說好聽一點,這個意義是陪伴,說難聽一點,這個意義是陪襯。
她說,事業(yè)早期,要談生意的話,不能獨自去,會慌,所以她要拉著丈夫去,丈夫雖然不能在談生意上發(fā)揮什么作用,但只要他在,她就可以心安很多,就可以有較好的狀態(tài)面對生意伙伴。丈夫?qū)λ?,一如女兒對兒子,有不耐煩,但卻不能離開,因為怕她難過。丈夫滿足了她對安全感的需求,丈夫給她提供了控制感。
在這樣一個歷程中,她的能力和自我不斷被激發(fā)被滋養(yǎng),而丈夫,因只是她的陪襯,越來越萎縮。
中國太多人的婚姻,就是這樣的搭配。一個人,只是另一個人的陪襯。
之所以選擇丈夫這樣的男人,她說是因為覺得他好安全好可靠,男人做類似選擇時,容易使用的語言是,她很單純很聽話很乖。
如果你是因這樣的心聲而選擇伴侶,那意味著,你的安全感很低,很害怕失控,所以要找一個如惰性氣體一樣的伴侶,他的不活躍,讓你覺得好控制。然而,和他們在一起,你可能又會覺得乏味,會抱怨對方?jīng)]活力。
首先你必須清楚你做了什么選擇,并對此給予尊重(尊重并不意味著不改變)。特別重要的是,尊重對方本來的樣子。
其次,若能做到,鼓勵對方做自己,同時收斂自己意志的過度擴張。
若做不到,找咨詢師幫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