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早戀變成一件好事
摘要:家長要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青春期戀情”,如果希望孩子將來獲得美滿的愛情和婚姻,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兩性關系上永遠幼稚笨拙,那么就該允許他們“練一練”。
曾經(jīng),早戀被家長和社會視為“雷區(qū)”、“禁區(qū)”,一旦發(fā)現(xiàn)苗頭,家長會不由分說地掐滅。如今,卻被很多家長大方地接受,甚至“歡迎帶回家”。近日,上海一則對2354名高中生的調(diào)查顯示,談戀愛的比例在逐年增長,2011年的比例約為1/3,比2001年和2007年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別上升了12%和7%。同時,很多受訪學生表示,家長一般對他們的“早戀”并不過多干涉。
而在很多教育學家眼里,早戀其實是一個中國式教育獨有的詞匯,他們更愿意將之定義為“青春期戀情”。早戀的后果如何,與家長的引導密切相關,引導得好甚至可以成為人生中一份美好的禮物。
早戀誘發(fā)悲劇時有發(fā)生
在如今的中學校園里,學生情侶互稱“老公”、“老婆”,手牽手一起慢步,甚至在課堂上眉日傳情,早已不再是稀罕事。面對這種開放,中國家長的態(tài)度也變得更加多元。上海的此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受訪學生眼中,52%的家長會接受他們戀愛,其中12%選擇了父母“接受并歡迎帶回家”,40%選擇了父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有48%的學生認為父母持“批評并且要求分手的態(tài)度”,不過,只有20%的高中生會最終聽從父母安排。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qū)的王先生發(fā)現(xiàn)13歲的兒子小輝最近有點反常,偷偷摸摸打電話、發(fā)短信的次數(shù)明顯增加,以前不愛打扮的他現(xiàn)在出門前總是照半天鏡子,而且上輔導班的興致從未有過地高漲。想到兒子正處青春期,王先生特意和他心平氣和地談了一次,果不其然,小輝喜歡上了輔導班里的一個女孩。王先生回憶起15年前,自己經(jīng)歷的那場“早戀”:父母私自翻看他的書信,老師讓寫3000字的檢討并全班通報批評,這些苦澀的回憶令他選擇了尊重兒子。他只給兒子提了兩點要求,一是如果因此郁悶了歡迎找他訴苦,二是一定不能做出“越軌”或過激行為。
與小輝相比,劉麗就感覺自己沒那么幸運了。“我有互相喜歡的人,但媽媽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談!”劉麗說,她有個表姐在3年前沒有考上大學,所有的親戚一致認為是早戀的結(jié)果,所以她媽媽覺得如果早戀了,學習成績一定會走下坡路。用劉麗的話說,媽媽就像防賊一樣防著她早戀:同學打電話來了要“招供”是男是女,上網(wǎng)聊會兒QQ也總是盯著,沒有一點自由。
在孩子“早戀”問題上,家長如果處理不當可能誘發(fā)悲劇發(fā)生。今年7月,廣西河池天峨縣一名14歲少女與男友約會被父親碰見,父親的兩個耳光,令這名少女選擇從家中陽臺跳下,摔成重傷。家住大連的劉先生和妻子也因懷疑兒子早戀,想盡辦法搜集證據(jù)。劉先生以替兒子交電話費為由,查看其通話記錄。妻子頻繁查看兒子書包和衣物,看里面是否藏有“定情信物”,這些行為反而導致兒子一氣之下,死活不愿上學。劉先生因此十分苦惱,他說:“我們是擔心他,他怎么一點都不理解?”
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彭彧華在新出版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一書中曾寫道,針對北京市32個學校2439名中學生的調(diào)查表明,中學生邊緣性行為發(fā)生的比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牽手已是相對普遍的行為,接近20.95%;其次是接吻,占11.02%;再次是
性愛撫,占2.87%,這些行為在17歲時發(fā)生最頻繁。但對
避孕知識,卻有92.9%的學生回答不及格,45.8%的中學生對此一無所知。初高中少女墮胎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成了另一個與“早戀”相關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