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癥
癥狀診斷
1.病史
(1)急性發(fā)病者可找到病因,如使用氨基比林類、磺胺類藥物、汞制劑、烷化劑,以及接觸化學物質(zhì)(苯、二甲苯、汽油、有機磷)、放射性損傷、病毒感染等。
(2)臨床有高熱,寒顫,乏力,肺部、泌尿道、皮膚、口腔粘膜等嚴重感染或敗血癥。起病緩慢者,多伴有低熱,乏力,末梢血中單核細胞可能代償增加。
(3)伴隨體征,如肝、脾及淋巴結腫大或(及)其他表現(xiàn),有助明確病因。
2.實驗室檢查
(1)血象: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數(shù)絕對值,嬰幼兒小于1×109/L,兒童小于1.5×109/L。但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正常。血象應每周檢查,至少堅持1月,以便了解究竟屬暫時性、周期性或者慢性,注意觀察粒細胞中有無核左移、分葉過多、中毒顆粒、異型細胞核、胞漿空泡等異常現(xiàn)象。如疑為家族性或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則應同時檢查家庭中其他成員的白細胞計數(shù)及形態(tài)。
(2)骨髓象:了解骨髓增生情況,粒細胞是增生還是減少,有無成熟障礙,有無浸潤病變(如白血病、戈謝病等)、感染等。
(3)特殊檢驗:以進一步尋找病因。
1)粒細胞分布和儲備試驗:
①腎上腺激素試驗:先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O.1ml,于注射后5,10,15和30分鐘分別計算粒細胞絕對值。如粒細胞增加至正常范圍或l倍以上,提示邊緣池粒細胞增加,而循環(huán)池中粒細胞卻比正常減少。這種異常分布見于病毒和其他感染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如假性粒細胞減少癥。
②傷寒菌苗刺激試驗:皮下注射傷寒菌苗0.5ml,于注射后3,6,12和24小時分別計算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正常反應于注射后3小時粒細胞絕對值減少,6~12小時粒細胞絕對值增加3~4倍,24小時恢復至原有水平。如注射后粒細胞不見升高,提示骨髓儲存池粒細胞釋放入血減少。此種檢查對某些骨髓受損引起粒細胞缺乏癥的輕型病例以及對骨髓貯備能力的了解有幫助。
2)中性粒細胞破壞增多的測定:
①白細胞凝集素測定:血清中發(fā)現(xiàn)白細胞凝集素,對免疫性粒細胞減少有輔助診斷意義。
②血清溶菌酶測定:血清溶菌酶由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產(chǎn)生,其濃度和溶菌指數(shù)增高,可提示中性粒細胞破壞增多。
③粒細胞壽命測定:用3H-TdR(3H胸腺嘧啶核苷)或DF32p(32p-氟磷酸二異丙酯)標記粒細胞作白細胞半衰期直接測定。測定粒細胞壽命,可了解粒細胞在周圍血中破壞的程度和速度。
1、低增生性白血?。号R床可見貧血、發(fā)熱或出血,外周血常呈全血細胞減少,可以見到或不能見到原始細胞。骨髓增生減低,但原始粒細胞>30%。而白細胞減少則幼稚細胞數(shù)少見,且無出血,無明顯貧血現(xiàn)象。
2、再生障礙性貧血:起病或急或慢,多有出血、貧血表現(xiàn),白細胞減少,尤以中性粒細胞明顯,血小板及網(wǎng)織紅細胞均明顯減少,骨髓呈三系細胞減少。而粒細胞缺乏癥則發(fā)病急,無出血,貧血不顯,白細胞分類以粒細胞極度減少,甚至完全消失,血小板及網(wǎng)織紅細胞均正常,骨髓象呈粒系受抑,成熟障礙。
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可見潰瘍性咽峽炎、粒細胞減少,易與粒細胞減少癥混淆,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片中可發(fā)現(xiàn)較多的異型淋巴細胞,且血清嗜異凝集試驗陽性.
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癥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癥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癥找醫(yī)生
更多 >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癥找醫(yī)院
更多 >- 醫(yī)院地區(qū)等級
-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雁塔區(qū) 三級甲等
-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鼓樓區(qū) 三級甲等
-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 濱江區(qū) 三級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