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膜殼絳蟲病
(一)發(fā)病原因
成蟲長25~40mm,寬1mm,頭節(jié)有吸盤4個,頂突有單列頭鉤20~30個。頸細長,頸后有體節(jié)100~200節(jié),少數多達1000節(jié),每節(jié)片有圓形睪丸3個,卵巢分2葉,妊娠節(jié)中子宮呈袋狀,含蟲卵80~200個。蟲卵無色透明,橢圓或圓形,大小47~37μm,殼薄,殼與胚膜間充滿無色液體。胚膜兩端各有細絲4~8根伸出,胚膜內有六鉤蚴。
成蟲寄生宿主小腸上端,蟲體末端妊娠節(jié)片常在脫落前崩破,蟲卵散出,隨糞便排出。蟲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腸內孵化,六鉤蚴逸出即鉆入小腸絨毛發(fā)育成似囊尾蚴,回入腸腔,吸附腸壁,約在感染后1個月成熟產卵。其蟲卵亦能在腸內孵化,形成自身重復感染。另外,蚤類及多種甲蟲可成為中間宿主,甲蟲吞食蟲卵后孵出六鉤蚴,入其血腔發(fā)育為似囊尾蚴,甲蟲如被人或鼠類吞食,即可受染。
(二)發(fā)病機制
成蟲與幼蟲大量感染可引起小腸黏膜機械性與毒性刺激。頭節(jié)吸盤、小鉤、體表的微毛對人腸黏膜有明顯損傷;蟲體分泌物也可產生毒性作用。在成蟲附著的腸黏膜發(fā)生壞死、潰瘍、細胞溶解以及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浸潤。幼蟲侵入也可以破壞黏膜絨毛,引起小腸吸收與運動功能障礙。本病反復自身感染為常見現(xiàn)象,故可造成嚴重感染。國內王勝淼等報告(1956)在人體感染的蟲數可達l500條,最多一例為37482條。
微小膜殼絳蟲感染,在宿主體內可產生一定的免疫反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特異性IgA,IgG,IgM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腸灌洗液特異性:IgA和IgE也有所增高。動物實驗證明,血清特異性IgG和IgE抗體可被動轉移保護性免疫力。此外,保護性免疫力與T細胞有關,T細胞被動轉移也能影響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