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病
(一)發(fā)病原因
子宮腺肌病的病因未明,結合流行病學和病理情況,有以下幾種致病因素:
1.子宮內膜從基底層直接向下生長 引起子宮內膜向下生長的原因有:
①機械因素:生育或診刮導致內膜損傷;
②慢性炎癥損傷子宮內膜和子宮肌層界限有利于內膜向下生長。
2.年齡 子宮腺肌病發(fā)病與年齡有關,大部分患者發(fā)病在40~60歲。
3.生育狀況 子宮腺肌病在已生育過的婦女較未生育過的婦女多見。故多認為妊娠和分娩時導致子宮壁的創(chuàng)傷使子宮內膜和間質能向肌層內生長,是導致此病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報道子宮腺肌病也可存在年輕未生育的婦女及不孕婦女。
4.性激素的作用
(1)催乳素(PRL):動物實驗證明催乳素在腺肌病的發(fā)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給同系小鼠移植垂體前葉誘導血中PRL升高導致移植小鼠的腺肌病發(fā)病率升高。Mori等給剛出生的小鼠及成年鼠注射催乳素可誘導腺肌病,而在出生后4周即開始給予麥角溴隱亭4周以上可使腺肌病的發(fā)病率明顯下降,但如果治療時間短于3周或治療時間晚于出生后11周則治療無效。他們同時發(fā)現(xiàn)這些小鼠的血中PRL升高,孕酮水平降低才能引起小鼠腺肌病的發(fā)病率增加。這種現(xiàn)象說明PRL誘發(fā)腺肌病的產生可能是間接的??赡苁峭ㄟ^影響體內雌、孕激素水平發(fā)揮作用。
(2)雌、孕激素:動物實驗表明小鼠長期接受雌激素治療(至少8個月以上)可誘導腺肌病的產生,給小鼠皮下埋植孕酮可增加腺肌病的產生。但并非所有的實驗結果均支持以上的結論。而在人體又不可能行實驗證明。
(3)類固醇激素受體:多數(shù)研究報道腺肌病患者異位內膜組織中的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明顯低于在位內膜,雄激素受體也存在于腺肌病異位內膜中。也有作者報道腺肌病組織中雌激素受體下降而孕激素受體增加,對此尚無定論。最近張華、顧美皎等報道的78例子宮腺肌病在位內膜與異位內膜中ER、PR均為陽性,且陽性率差異無顯著性;但在位內膜ER、PR強陽性率顯著高于異位內膜。雄激素治療療效好的患者的異位內膜中ER強陽性率及PR陽性率、強陽性率明顯高于療效差的患者。因此得出結論ER、PR與腺肌病的發(fā)病有關。
5.免疫因素 有報道腺肌病患者體內自身抗體增高,腺肌病異位內膜組織中IgG,C3,C4沉積物也增高。腺肌病子宮肌層中巨噬細胞數(shù)量為子宮肌瘤患者的2倍。推測可能是因異位內膜產生某種物質作為抗原,由巨噬細胞識別并呈遞給T細胞,介導細胞產生抗體結合于腺上皮表面而結合補體誘導免疫反應。
(二)發(fā)病機制
子宮腺肌病致病機制不詳,廣為接受的理論是子宮內膜從基底層直接向下生長進入子宮肌層。病理組織學已證實腺肌病的內膜島與子宮內膜之間有直接延續(xù)關系。不管異位內膜組織有多深,連續(xù)切片可證實其與宮腔內膜的連接。
對于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病理論很多,但其病理學發(fā)生機制還不很清楚,有待于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