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類癌
(一)發(fā)病原因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二)發(fā)病機制
1.病理特點 類癌是一種起源于Lieberkuhn隱窩的Kultschitzky細胞的低度惡性腫瘤,初起時屬良性,后期則變?yōu)閻盒?,但不同于腺癌,故稱為類癌。由于這種細胞內的顆粒對銀具有明顯親和力,又稱為嗜銀細胞。它們能分泌5-羥色胺,故能產生一系列全身癥狀,包括面部和軀體上部潮紅或紫紅、腹部絞痛、腹瀉、哮喘和呼吸困難,后期可出現右心衰竭、心內膜下纖維化和繼發(fā)性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心包炎伴滲出等所謂類癌綜合征的表現。
2.病理形態(tài)
(1)大體形態(tài):腫瘤位于闌尾尾部黏膜下,結節(jié)狀,直徑多數0.1~1.5cm,少數超過2cm。質硬呈灰白色,界限相當清楚,但沒有包膜,可伴有潮紅、水腫、滲出等炎癥反應。腫瘤較大時可發(fā)生潰瘍、糜爛、出血。位于尾部的類癌常常形成典型的“鐘錘”結構。體部類癌較尾部大,闌尾壁增厚,或呈環(huán)狀生長。
(2)組織形態(tài):鏡下多數細胞呈團塊狀或巢狀生長,島狀及腺管狀排列;少數癌細胞彌散分布,浸潤生長。按照組織學特征,常見闌尾類癌有三型:
①島嶼型:由小而單一的細胞形成實性巢形,偶爾伴有腺泡或玫瑰花結形成。核分裂象非常少見。
②腺型:具有腺體形成的特征。常見兩個亞型:A.管狀型腺類癌,細胞呈腺管狀,排列有序,沒有實性巢,缺少核分裂象。偶爾細胞胞漿內有大量嗜酸性顆粒。75%的病例親嗜銀染色陽性,89%嗜銀染色陽性;B.杯狀細胞型腺類癌,腫瘤由小而一致的印戒細胞巢構成,常呈微腺管狀排列,有時伴細胞外黏液。黏液卡紅和CEA染色一致陽性,大約88%的病例嗜銀染色顯示細胞質內果實,其中某些可能位于同一細胞內。
③混合型。
(3)免疫組化 免疫組化染色神經內分泌標記物在闌尾類癌可有多種表達,顯示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嗜鉻素、蛋白基因產物9.5、5-羥色胺、鈣結合蛋白-D28k(calbindin-D28)呈陽性反應。角蛋白染色一般比回腸癌弱。NSE敏感性高,但特異性差,宜作診斷篩選指標。
3.轉移途徑 闌尾類癌大多數為良性,病理切片見腫瘤僅限于黏膜下層,無漿膜轉移。惡性者直徑均大于2cm,表面有糜爛或潰瘍,病理切片發(fā)現腫瘤已浸潤肌層或伴有淋巴結及肝轉移。闌尾類癌淋巴結轉移和血行轉移少見。Mac Gillivray等發(fā)現小于2cm的腫瘤僅有9%侵犯闌尾系膜,而Moertel等發(fā)現144例闌尾類癌中僅2例出現淋巴結轉移。闌尾類癌可直接侵犯鄰近組織,如盲腸、輸尿管等,晚期可出現腹腔和后腹膜轉移。淋巴結轉移主要沿闌尾系膜淋巴結、右結腸動脈根部淋巴結、腹主動脈淋巴結途徑。血行轉移主要是肝臟,其次為肺、腦、骨等,但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