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變學檢查概述
血液流變學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還原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電泳時間,血小板電泳時間,纖維蛋白原測定,血沉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等10多項指標。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變化,而帶來的血液流動性、凝滯性和血液粘度的變化。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在外力(血壓)的作用下,在血管內流動,并隨著血管性狀(血管壁情況和血管形狀等)及血液成分(粘度)的變化而變化,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當血液粘度變大時,血液流動性就變差,也就最容易發(fā)生腦血栓性疾病。反之,粘度較小,流動性較好。
血流變學檢查正常值
血流變學檢查臨床意義
預報腦血管病
血流變學檢查對預報腦血管病有何意義?
研究證明,血流變學異常是腦血管病的發(fā)病先兆之一。經觀察,有些老年高血壓病人,當血液流變學指標由正常轉化為多項和極度異常時,不久即發(fā)生腦血管病或心肌梗塞。上海市中風預報協(xié)作組對355例40歲以上的腦血管病易患者,開展了腦血管病預報的觀察隨訪和防治。對他們進行了包括血液流變學在內的各項檢查。血液流變學有一項以上異常者225人,占63%,明顯異常即八項中三項異常者69例,占19.4%,經對異常者采取各種降低血粘度的預防性治療措施、其有效率達90%,并經一年觀察無一例發(fā)生腦血管病。上海郵電醫(yī)院對208例腦血管病易患者進行全面的預防,凡血流變異常者均采取預防性治療,經5年觀察與不采取預防措施的另一組207例對照,結果預防組7例發(fā)生腦血管病,對照組有21例發(fā)生腦血管病,兩組有明顯差別。顯然,對血液流變學檢查提示有先兆異常者進行治療,是腦血管病預報和預防的有效方法。經對腦血管病的易患者進行血液流變學的晉查,發(fā)現(xiàn)高血壓病人明顯異常者占27.4%,冠心病28.7%,糖尿病30%,高脂血癥30.1%,肥胖者29.7%,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60%,這些異常都可作為腦血管病先兆的危險率,是可以作為腦血管病預報項目的。當然,如果經過血液流變學的預測結果是正常的,也不能完全排除沒有發(fā)生腦血管病的可能性,應結合其他因素綜合分析,絕不能把血液流變學檢查指標作為預報腦血管病的唯一根據。
診斷和治療腦血管病
臨床和實驗資料表明,血液流變學異常是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礎,并與其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長期高血壓導致動脈壁內膜受損,纖維素性壞死和玻璃樣改變,管壁粥樣硬化,以至形成粟粒狀腦動脈瘤。一旦動脈內壓力驟升,超過血管壁的耐受性時,就會導致破裂出血。而血脂升高,血粘度增高,血流緩慢,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以及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等諸因素的參與,又易形成梗塞。由此可見,血液流變學異常,可以導致雙向性轉化。出血和梗塞是同一病理形態(tài)下的兩種發(fā)展結果,有相同的密切相關的病因和病理基礎,血流變學異常,血脂增高,血液的凝滯性增強等是主要的危險因素。
另外,鑒于血液流變學異常對腦血管病的影響,而降低血液粘度治療,已為臨床醫(yī)生所推崇。例如血液稀釋法、血漿置換法以及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蛇毒制劑等藥物,降低紅細胞聚集性;應用抗栓丸、腦益嗪等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應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等措施,已在臨床上取得一定療效。
血流變學檢查檢查方法
清晨空腹靜脈血5ml,以肝素或EDTA鹽抗凝,4h內測定。采用靜脈采血進行檢測。靜脈采血前要仔細檢查針頭是否安裝牢固,針筒內是否有空氣和水分。所用針頭應銳利、光滑、通氣,針筒不漏氣。先用30g/L碘酊棉簽自所選靜脈穿刺處從內向外、順時針方向消毒皮膚,待碘酊揮發(fā)后,再用75%乙醇棉簽以同樣方法拭去碘跡。以左手拇指固定靜脈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針筒,食指固定針頭下座,使針頭斜面和針筒刻度向上,沿靜脈走向使針頭與皮膚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膚,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靜脈壁進入靜脈腔。見回血后,將針頭順勢探入少許,以免采血時針頭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腫,同時立即去掉壓脈帶。針栓只能外抽,不能內推,以免靜脈內注入空氣形成氣栓,造成嚴重后果。取下注射器針頭,將血液沿試管壁緩緩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產生。
血流變學檢查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要求病人處于安靜狀態(tài),生活飲食處于日常狀態(tài)。避免運動,戒煙。檢查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禁食。在采樣檢查之前,若允許暫停各種藥物避免對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檢查時要求:抽血時應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抽血后,請慢慢站立謹防跌到(有暈針史者請在采血前告知工作人員),抽血后,請按壓針眼到不出血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