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是指甲狀腺組織發(fā)生的所有占位性病變,包括甲狀腺癌、甲狀腺腺瘤、節(jié)結型甲狀腺腫等,臨床中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是甲狀腺癌,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近年來,我國內女性甲狀腺癌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據統(tǒng)計,男性約0.8-0.9/10萬,女性約2.0-2.2/10萬。
病因:甲狀腺惡性腫瘤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是其相關因素包括許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類:
1)癌基因及生長因子:近代研究表明,許多動物及人類腫瘤的發(fā)生與原癌基因序列的過度表達、突變或缺失有關。
2)電離輻射:目前已查明,頭頸部的外放射是甲狀腺的重要致癌因素。
3)遺傳因素:部分甲狀腺髓樣癌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一些甲狀腺癌患者中,??稍兗凹易迨?/p>
4)缺碘:早在20世紀初,即已有人提出有關缺碘可導致甲狀腺腫瘤的觀點
5)雌激素:近些年的研究提示,雌激素可影響甲狀腺的生長主要是通過促使垂體釋放TSH而作用于甲狀腺,因為當血漿中雌激素水平升高時,TSH水平也升高。至于雌激素是否直接作用甲狀腺,尚不明確。
臨床表現(xiàn):
1)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初期多無明顯癥狀,前者有時可因頸淋巴結腫大而就醫(yī)。隨著病情進展,腫塊逐漸增大,質硬,吞咽時腫塊移動度減低。未分化癌上述癥狀發(fā)展迅速,并侵犯周圍組織。晚期可產生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吞咽困難。頸交感神經節(jié)受壓,可產生Horner綜合征。頸叢淺支受侵犯時,病人可有耳、枕、肩等處的疼痛??捎蓄i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臟器轉移(肺、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
2)髓樣癌:除有頸部腫塊外,由于癌腫產生5-羥色胺和降鈣素,病人可出現(xiàn)腹瀉、心悸、臉面潮紅和血鈣降低等癥狀。對合并家族史者,應注意多發(fā)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征II型(MEN-II)的可能。
輔助檢查:
1)甲狀腺功能檢查:主要是促甲狀腺激素(TSH)的測定。TSH降低的高功能性熱結節(jié),較少為惡性,故對其甲亢進行治療更為重要。TSH正?;蛏叩募谞钕俳Y節(jié),以及TSH降低情況下的冷結節(jié)或溫結節(jié),應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如穿刺活檢等)。
2)B超檢查:超聲是發(fā)現(xiàn)甲狀腺結節(jié)、并初步判斷其良惡性的重要手段,是細針穿刺活檢(FNA)實施可能性的判斷標準,也是效益比最高的檢查手段。歐美指南中均提及超聲下可疑惡變指征,包括:低回聲結節(jié)、微鈣化灶、豐富的血流信號、邊界不清晰、結節(jié)高度大于寬度、實性結節(jié)、以及暈圈缺如。國內有人曾將結節(jié)形態(tài)、邊界、縱橫比、周邊聲暈、內部回聲、鈣化、頸部淋巴結情況等方面對結節(jié)進行分析和評價,對比術后的病理結果,統(tǒng)計得出結節(jié)形態(tài)、鈣化、內部回聲情況在甲狀腺結節(jié)的良惡性鑒別中更具相關性,可著重觀察這方面特征(僅針對乳頭狀癌)。
3)核素掃描:放射性碘或锝的同位素掃描檢查(ECT)是判斷甲狀腺結節(jié)的功能大小的重要手段。美國甲狀腺學會指出:“ECT檢查的結果包括高功能性(比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的攝取率高)、等功能性或溫結節(jié)(與周圍組織攝取率相同)或無功能性結節(jié)(比周圍甲狀腺組織攝取率低)。高功能結節(jié)惡變率很低,如果患者有明顯或亞臨床甲亢,則需對結節(jié)進行評估。如果血清TSH水平較高,即使是僅在參考值的最高限也應對結節(jié)進行評估,因為這時結節(jié)的惡變率較高”。但是ECT對于小于1cm的結節(jié)或微小癌常不能顯示,故對此類結節(jié)不宜使用ECT檢查。
4)針吸涂片細胞學檢查:針吸活檢包括細針穿刺活檢及粗針穿刺活檢兩種,前者是細胞學檢查,后者是組織學檢查。對于B超發(fā)現(xiàn)的可疑惡變的甲狀腺結節(jié),可采用該方法明確診斷。目前一般采用細針活檢,操作時病人仰臥,呈頸部過伸位。宜采用局部麻醉。強調多方向穿刺的重要性,至少應穿刺6次,以保證取得足夠標本。穿刺時以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結節(jié),以右手持針筒,回抽針栓以產生負壓,同時緩慢向外將針頭拔出2mm,再刺入,重復數(shù)次后見針內細胞碎屑后停止抽吸,去除負壓,拔出針頭,脫開針筒,針筒內吸入數(shù)毫升空氣,接上針頭,并將針頭內標本排到玻片上,要求能有1-2滴橘紅色液體,內有細胞碎屑。然后涂片檢查。
病理分類:
1)乳頭狀癌:約占成人甲狀腺癌總數(shù)的70%,而兒童甲狀腺癌常常都是乳頭狀癌。乳頭狀癌常見于中青年女性,以21-40歲的婦女最多見。該類型分化好,生長緩慢,惡性程度低。該病有多中心性發(fā)生傾向,且可能較早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需爭取早期發(fā)現(xiàn)和積極治療,預后現(xiàn)對較好。
2)濾泡狀癌:約占15%,多見于50歲左右的婦女。此型發(fā)展較快,屬中度惡性,且有侵犯血管傾向。頸淋巴結轉移僅占10%,因此預后不如乳頭狀癌。
3)未分化癌:約占5%-10%,多見于老年人,發(fā)展迅速,高度惡性,且約50%便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侵犯喉返神經、氣管或食管,常經血運向遠處轉移。預后很差,平均存活3-6個月,一年存活率僅5%-10%。
4)髓樣癌:少見。發(fā)生于濾泡旁細胞(C細胞),可分泌降鈣素,細胞排列呈巢狀或束狀,無乳頭或濾泡結構,其間質內有淀粉樣沉著,呈未分化狀,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中等,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和血運轉移。